嬴扶蘇試著問工師豐:“改進了高爐之後,還是沒法熔鍊鐵塊嗎?”

工師豐搖了搖頭:“長公子,還是沒法熔鍊鐵水去除雜質。”

嬴扶蘇皺了皺眉頭,上次來到上郡武器工坊的時候,就已經看過秦國鍊鐵的方式。

可以說是非常的落後。

用土坯架起高爐,將鐵礦石和木炭分層疊放,然後封爐燃燒。

將鐵礦石中的雜質氧化掉,從而得到帶有很多雜質但是含碳量很低的熟鐵。

這種獲得熟鐵的方法,叫做塊煉法。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在用了。

到了戰國時期,已經大規模地普及到了民間,用來製作農具。

塊煉法所得到的熟鐵質地柔軟,是不能直接作為兵器的。

這樣帶雜質的熟鐵,再經過反覆的鍛打和摻碳,成為百鍊鋼。

才能夠用作兵刃。

而且,嬴扶蘇雖然將這種方法稱之為百鍊鋼。

但是其實這個時代根本不可能在製作武器的過程中達到百鍊。

煉一次,就需要多半天。

百鍊,可就是一兩個月。

劍就是一種批次裝備的消耗品。

上了戰場,一兩次激烈的戰鬥就要用廢。

一柄劍,從塊鍊鐵開始,三名工匠再反覆加熱鍛打,然後還要成型、磨礪、成劍。

若是百鍊,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

軍隊可沒有這麼奢侈,一柄劍等那麼長時間。

光是鐵騎裝備的近四千柄鐵劍,若是全部百鍊,就需要上郡工坊用數十年的時間去打造。

通常來說,軍中用劍只有十幾二十煉。

民用農具可能才兩三煉。

以前的秦軍鐵劍,就是十八煉。

新改進的戰刀,由於造型簡單,便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在鍛打上。

所以堪堪達到了三十煉的程度。

這種方法其實是非常落後的。

但卻沒辦法。

木炭的燃燒溫度沒法完全熔鍊熟鐵,更別提給熟鐵去除雜質。

其實秦國民間是已經大量在使用生鐵鑄造技術的。

生鐵中含有的雜質較多,所以熔點可以降低,達到木炭能夠熔鍊的程度。

但是生鐵硬而脆,是不適合製作兵器的。

想要製作能夠在戰場上使用的武器。

只能使用最原始的塊煉法得到熟鐵,然後再百鍊成鋼。

弩箭箭頭這種東西,對精度的要求比較高。

百鍊鋼是沒法做到標準化的,使用上來說還不如青銅直接鑄造的箭頭。

百鍊鋼的箭頭是有堅硬的優點,製備一些用來裝備少量部隊,當穿甲箭使用還行。

大量裝備肯定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