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扶蘇深刻知道培養人才和提高全民基礎素質的重要性的。

推行第一階段新法的時候,嬴扶蘇幾乎就沒怎麼管過。

畢竟只是取消了那些使人殘疾的刑罰,然後加入了一些對徭役、刑徒的獎賞而已。

沒有真正改變原本秦法的結構。

但是開設學堂這件事情是不同的。

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後,就一直是禁止黔首庶民去接受教育的。

尤其是始皇帝三十四年,焚書坑儒之後,更是極其嚴厲。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有限的教育,也僅限於跟著秦國官吏學習秦法和一些醫藥、卜巫、種樹的學科。

但也要層層申請。

再由秦國官吏教習。

說是可以學習,但是以秦法的森嚴。

尋常黔首與鄰居連話都不能多說。

又哪裡有什麼資格學習。

也就是一些老世族子弟,和已經獲得了爵位的人還要透過關係,才能夠有資格去學習。

上郡的一些官吏,教習學徒都是一帶一,一帶二這樣的數量。

沒能能夠教出來的學生,僅僅三五個人。

這樣能夠培養出來的人才數量,著實是非常有限的。

尋常庶民黔首,可能幾萬戶裡,也出不來幾個人學習。

這樣的社會,只能故步自封,是沒法進步的。

開設學堂,不管是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對秦國傳統的一種顛覆。

嬴扶蘇從一開始,對這件事情就很重視。

他要求馮職嚴密觀察開設學堂的縣和鄉,有任何情況都要及時與自己進行溝通。

最開始的時候,開設學堂這樣的事情,也受到了一些阻力。

不管是郡府官吏、各行工匠以及黔首之中,都有一些不願意配合新政的人。

他們更加傾向於不改變現有的政令和格局。

不過,在嬴扶蘇和馮職的共同推動下。

政令還是克服這些阻礙,有條不紊地向下面的縣推行。

上郡這地方,向來不缺沙土。

學堂之中,便用沙盤和木棍作為小兒學習寫字的工具。

嬴扶蘇本想拿出造紙術來,製造大量的紙張普及下去。

不過上郡這地方,多山塬、荒漠,樹木資源卻真不多。

有限的木材都用來鍊銅鍊鐵,或者作為生產力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