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峽谷中行了好幾個時辰,終於在下午的時候,大軍緩緩開出了陰山峽谷。

眾人的面前都是一片豁然開朗。

陰山南北,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陰山北邊,少雨而氣候乾燥,都是蒼茫的戈壁灘。

即便是草原,也都是駁雜的。

頗有種青黃不接的感覺。

而陰山以南,卻是廣袤的大草原。

鬱鬱蔥蔥,滿眼都是細嫩嫩的綠色。

一直到天地的盡頭。

草的長勢是極為茂盛的。

很多地方的草有一米多高,人鑽進去,都能完全被遮蓋住。

所謂:“風吹草低見牛羊。”

從陰山北邊來到陰山的南邊。

就彷彿是從地獄,忽然來到了天堂。

連空氣,都變得好了很多。

再沒有陰山以北的那種漫天的沙塵。

多了些溼潤和青草的清新味道。

靠近山口的山腳下,停著三四千輛牛車和馬車。

不過那些並不是讓人乘坐的。

而是專門伴隨車兵作戰,運輸糧食、武器和草料的。

秦代以前,形容一個諸侯國的強大,通常用‘千乘之國’和‘萬乘之國’來形容。

但是這個‘千乘’和‘萬乘’,卻並不是說戰鬥用的駟馬戰車有千、萬輛。

其實說得是戰車和運糧車的總體數量。

這些運送糧食、草料、兵器等輜重的牛車、馬車,也是被算在內的。

而且佔到了統計數量的四分之三,甚至更多。

也就是說,戰國七雄這樣的萬乘之國,有駟馬戰車三千多輛,其他的都是用來運輸物資的牛車和馬車。

而像中山國、宋國這一類的小國,將全國的車湊起來,雖說也是號稱幾千乘,但其實戰車少得可憐。

相傳,中山國號稱九千乘之國,但其實只有戰車一千輛。

其他都是牛車和馬車。

那九千乘,更是將王公貴族家中的駟馬大車,算在了之內。

也正是如此,齊國才一直瞧不上中山國參加五國相王。

雖然一千輛戰車,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任誰也不能忽視,在燕趙魏三國看來,也是值得拉攏的力量。

但是和七大強國比起來,還是差了很多。

秦國北征大軍的一千多輛戰車,和三四千輛牛車,足足可以被稱之為五千乘!

論戰力,更要強過中山國那所謂的‘九千乘’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