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大人的話,讓整個呂氏商行都悄然無聲。

商行裡的夥計,也都是懂一些事兒的。

這樣多的良種,可是一筆很大的買賣。

甚至這可能還是一筆長期的買賣。

五百石麥種,那可是夠九原郡一半的耕地種植了!

要知道,種子這種東西,看似是一錘子買賣。

但是其實裡面的學問大著呢。

只要能維繫好,就是一種長期的生意。

尋常黔首家裡購買了良種回去種地,會在每年的收成中,選擇最好的幾十株作為來年的種子。

其次的十分之一品相最好的,會作為稅賦,上繳給國府。

最後剩下來的糧食,才是自己家裡接下來一整年吃的口糧。

不管日子過得再艱難,哪怕是挖野菜、啃樹皮,這份種子都是決不能動的!

那是來年的命根子!

在饑荒年代甚至有很多家庭,即便是餓死好幾口人,都不敢動用種子來充飢。

不吃,餓死幾個。

吃了,來年全家都得餓死。

可即便如此,九原郡的土地也是比不上三川郡和關中平原那樣的肥沃良田的。

所以不管再好的種子,種出來的畝產量也不可能比得上中原地區的畝產。

那麼在這當中再挑選出來的種子,必定也是沒有前一年種下去的種子好的。

如此惡性迴圈,用不了幾年,莊稼和種子就都會逐漸退化。

所以,每隔三年到五年,農民就要購買新的良種。

呂氏商行主營糧食和布匹,那些冬麥的良種都來自於三川郡、內史郡和上黨地區。

這些地方最好的田地裡,可以長出來全國最好的冬麥。

灌漿多,麥仁飽滿,結穗多,而且產量大。

種子自然也是極好的。

九原郡這樣的郡,整個郡也找不出來那麼好的良田,自然也就長不出那麼好的種子。

想要好種子,就得靠買。

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主營糧食的呂氏商行,從來不愁沒人購買良種。

而九原縣的縣令李樂,也一直非常扶持呂氏商行在九原的經商活動。

對於九原郡來說,呂氏這樣的巨賈,是很重要的。

姜妍立刻反應過來,然後吩咐賬房管事去核算所有種子的庫存情況。

自己卻有些不解地向縣令李樂問道:“縣令大人,核算良種庫存需要點時間。賤商有個疑問,不知道當問不當問。”

李樂說道:“小呂先生是想要問為什麼要這麼多良種吧?”

姜妍點了點頭:“這麼多良種,夠半個九原郡的田地耕種了。呂氏一時間也拿不出這麼多良種,需要從南方調配。”

姜妍說得是實話。

五百石糧食很好找,但五百石良種,那可不是一個九原郡平時能夠容得下的。

可能需要呂氏商行從其他郡去調運和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