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出長城】(第2/3頁)
章節報錯
長城的主體並不是防禦工事,而是預警體系。
試問,一道沒有縱深的牆,怎麼可能是防禦工事呢?
長城本身,並不能夠隔絕北方遊牧民族的滲透。
也根本擋不住匈奴大軍的進攻。
那些三四米的高牆,稍微費點力氣,便能夠翻越過來。
即便是那些城高牆厚的關口,也大多是在依賴天然的地理優勢進行防守。
和很多人想象中的攻城戰,相差甚遠。
長城之上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每隔幾里地,便設定的一座座烽火臺。
烽火臺上常年有哨兵駐守居住。
這些哨兵平日裡擔負巡邏檢查長城的職責。
只要有滲透的人,便一定會在長城上留下痕跡。
發現有人偷偷越過長城,哨兵要立刻上報。
而一旦有匈奴大軍來犯,便立刻點燃烽火。
有了烽火臺的存在,長城不管哪一個點被突破,後面要塞中駐守的大軍和機動的騎兵部隊,都能夠很快感知。
然後進行馳援。
以機動部隊封堵缺口,或者跟越過長城的敵人作戰。
這就相當於後世的雷達網和水下監聽網。
雷達和聲吶並不能夠直接防禦敵人飛機和軍艦的進入。
但是卻能夠為己方的戰艦和戰機,指明目標的方位。
真正起作用的,還得是機動靈活的戰艦和戰機。
所以真正能夠剋制匈奴的,絕不是長城這麼一堵牆。
而是長城後面構築起來屯糧屯兵的邊城要塞,和數十萬精銳的大軍。
出了長城之後,再看不到大片大片的草原。
大河的溼氣,被陰山阻擋,是吹不到這裡的。
這裡更多的,是低矮貧瘠的灌木,和半沙化的戈壁灘。
但是嬴扶蘇也看到一些邊民在屯邊和開墾荒田。
在視線的盡頭,還會有一些分散開,雜亂無章的土房子。
那些房子很簡陋,也很小。
只能容納一兩個人遮風擋雨,並不像是能夠常年居住的宅子。
這裡似乎種的也並不是粟米和冬麥,而是一些穀類和豆類。
到現在,還沒有收成。
在他的想象中,長城以外,應該就是荒蕪的戈壁和狡猾的匈奴部落。
可是出來之後,看到了那些開墾荒地的戍邊之徒,扶蘇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