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扶蘇只是看到了這麥仁飯,於是便將自己心裡的想法隨口說了出來。

扶蘇自己倒是知道這是能夠改變整個口糧結構的事情,但其實也沒怎麼當回事。

並沒有將這個事情,當做什麼大事來看待。

只是覺得麵條饅頭肯定要比小米飯好吃,口感不能同日而語。

一開始,小米飯和麥仁飯,吃著還行。

這麼多天以來,早已經味同嚼蠟。

嬴扶蘇心裡早就在暗中腹誹:小太爺想吃麵條……什麼刀削麵、臊子面、油潑拉條子、菠菜面……想吃……嚶嚶嚶……這落後的古代人……

但關於種植冬小麥的事情,聽到馮劫耳朵裡,卻如同晴天霹靂!

馮劫監察百官,輔助左右丞相處理國政,自然是懂的。

土地和農事,才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東西!

秦滅六國之後,書同文、車同軌這樣統一度量衡的政策,推行得很是順利,並沒有遇到多少阻礙。

但由於缺少基層官吏,導致皇權下不了鄉,只能管理到郡縣。

這改制最重要的,也是其中最難的,土地改制,卻總是困難重重。

原本六國的土地,大都歸士大夫後裔的世族國民所有,尋常庶民很難有耕種的良田。

而六國有很多地方,甚至還在沿用幾百年前的井田制。

對土地的利用率低下不說,還涉及六國眾多老世族的核心利益。

這裡說的老世族,不光是那些貴族大臣。

還包括了原本六國的世族封地和村子。

你敢將我們村國民的田,分給那些奴隸和賤民,我們一個村就敢跟秦人血戰到底。

而那些庶民,自己沒有田,又只能依附於老世族村子。

幫世族種田,換取少量口糧。

類似於長工,但其實比奴隸還不如。

西周以來數百年,都是這樣。

秦國能十幾年之內滅六國社稷,卻對這些六國舊民的村子也沒什麼辦法。

如果只是一個村子,可以輕易滅了。

可總不能把天下的村子,全都一次殺完了吧?

只能徐徐圖之。

當年商鞅變法的時候,一開始也不敢輕易去動田制的改革。

實際上衛鞅入秦,最先提出來的就是農懇變法。

但是整個變法前九年,都沒有動過田制。

直到變法的第七年商鞅率領秦軍,圍攻魏國都城安邑,打敗魏國,攜戰勝之威,力壓秦國老世族。

變法第九年,將秦國國都遷到咸陽,徹底將老世族削弱。這才‘為田開阡陌’,開始了第二期變法。

初開阡陌的時候,也曾遭到過秦國老世族的拼死阻撓。

又過了好幾年,才有所小成。

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讓秦國的國力大大提升,對土地的利用率也更大。

使得秦人年有餘糧,能夠強於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