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又一個將軍?】(第1/3頁)
章節報錯
嬴扶蘇帶著八十騎士,只一個衝鋒,就奪下了城門的控制權,衝進了城中。
有了馬鐙的幫助,這八十名騎士,可以完全解放雙手,和戰馬做到人馬合一。
也可以進行後世人們對騎兵最大誤解之一的:衝鋒。
當然,其實沒有馬鐙也是能夠衝鋒的,但效果比起有馬鐙,差了太多太多。
後世很多人覺得,騎兵就是用來衝鋒的。
這和很多人覺得坦克就是用來攻堅的一樣,其實是比較大的誤解。
都說男人的浪漫,是大炮鉅艦。
騎兵衝鋒,也是一種浪漫。
既然是浪漫,那麼幻想就比較多一些。
人們其實不是喜歡騎兵的衝鋒,只是喜歡那種摧枯拉朽快感。
在華夏古代,騎兵其實只有很少的情況,是直接衝鋒的。
歐洲那種鄉鎮械鬥會多一點,畢竟不怎麼牽扯上千公里的補給線和持久作戰。
在華夏,騎兵大多數時候,是以長途奔襲和包抄敵後為主的。
重騎兵再強,總是要接受補給的。
而補給線一旦斷了,任何軍隊都要崩潰。
對付步兵方陣,有很多辦法,重騎兵恰恰是價效比最低的。
重騎兵的衝擊力,能有戰車強嗎?
華夏古代的各種戰法,有一多半都是在研究怎麼斷敵糧道。
嗯……另一半在研究怎麼打伏擊。
不過這一次,嬴扶蘇卻要讓自己的親兵,化身歐洲鐵騎。
他讓每一名騎士,都帶上了一支手腕粗細的木樁子。
這木樁子,是從刺殺自己的趙國刺客那裡得到了些靈感。
取材簡單,而且一次性使用。
但扶蘇將木樁子的長度,提升到了四米多長,幾乎和歐洲長槍和秦國長戈一樣長。
最初,嬴扶蘇是想讓自己手下親兵使用鈹的。
鈹,其實就是長槍和長矛的前身。
但後來,他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雖然從始皇帝車隊裡,繳獲了不少用作儀仗的鈹。
秦人還是比較質樸的,儀仗用的鈹,大多是直接從軍械庫中挑選出來的。
而不像其他幾國,儀仗用的武器做得更像是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