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王離】(第1/2頁)
章節報錯
蒙恬聽了蘇角的稟報,氣得臉上一陣鐵青。
“這個王離,孬貨!”
“一個小小的舍人,竟然就奪了十幾萬大軍之上將軍的軍權!”
蒙恬氣憤地大罵王離。
當年老將王翦,年輕時候就侍奉始皇帝,常年接觸列國之間伐交伐謀的大事。
領兵之後,以穩健老辣著稱。
伐滅趙國的時候,更是使用離間計害死名將李牧。
雖然手段有些不恥,但卻極其高明。
孫子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能用謀略和外交弄死敵國的大將,這可是非常高明的手段。
其子通武侯王賁善於兵事,雖然少了幾分伐謀伐交的大氣,但父親的穩健卻學了個十足。
指揮大軍的時候,步步為營,嚴絲合縫,是少有的帥才。
可到了王離這一代,雖然這領兵才能不輸其祖,個人勇猛不輸其父,但性格卻頗有些優柔寡斷。
主要是自古功高蓋主的權臣,很少有能夠善終的。尤其,還是手握大軍軍權的名將,更免不得要受君王猜忌。
而王氏滅六國,算得上是絕對的功高震主。但老將軍王翦卻急流勇退,在統一天下之後,就立刻歸隱。
可能是害怕被始皇帝猜忌,所以王翦和王賁,向來對王離要求極嚴。
通武侯王賁從小就讓王離待在家裡,足不出戶,只苦習兵法韜略。絕少讓王離去和那些氏族子弟玩耍和鬼混,更不許王離有任何疑似結黨的行為。
王離稍有懈怠,輕則棍棒加身,重則要罰其去祖廟長跪認錯。
但不想,這樣卻養成了王離與人交涉怯懦和極其內斂的性格。
當年蒙恬帶著王離北征匈奴的時候,就發現了王離的性格弱點。
簡單來說,就是這小子打仗絕對是好手。領兵訓練、兵法韜略、地理天氣,只要是當將軍應該懂的,這小子都非常精通。
打起仗來,得心應手,即便是蒙恬,也經常會向這個小自己很多歲的晚輩請教。
例如當年,蒙恬在陰山佈下伏兵,又仿效李牧戰法,以詐敗引誘匈奴冒進,想要一戰殲滅匈奴單于頭曼的主力。
王離當時勸諫,應該將伏擊地點向前推進二十里,前出到匈奴控制的區域的長條山。因為頭曼狡猾如狼,越是深入秦國境內,越是謹慎。反而在匈奴地界,頭曼會放鬆警惕。
蒙恬沒有采納王離的建議,而是繼續沿用李牧誘敵深入的戰術。
結果那一戰雖然斬首匈奴四萬多人,但卻恰恰沒有抓住頭曼。
事後蒙恬才知道,頭曼當時就是在二十里外的長條山裡,踟躕不前。他害怕秦軍有詐,就驅使另一個大部落為先鋒,四萬多人先去試探。結果那四萬多人,一個活著回來的都沒有!
那一戰之後,頭曼直接帶著自己的部落逃回了漠北草原深處,再也不大舉南下。
開玩笑,差點就被秦軍敲了悶棍,何其兇險?
如果不是鬼使神差地心裡發慌,派了其他部落做前鋒。那秦軍大纛旗上掛著的,可就是自己腦袋了!
表面上看,蒙恬那一仗是大獲全勝,頭曼也的確是被秦軍打得聞秦色變。
但實際上,匈奴雖然遠遁,卻沒有傷筋動骨。非但是沒有傷筋動骨,反而是秦軍的這一戰,幫著頭曼剷除了一個能夠跟自己有叫板資格的大部落。
頭曼在草原上的威信,反而更高,甚至隱隱有了能夠統一匈奴的實力。
如果真的將伏兵佈置在王離所說的丘陵,戰果能翻兩倍,而且頭曼必死無疑!
也就是因為頭曼部落沒有遭受滅頂之災,所以三十萬北征大軍,一直駐紮在上郡和九原,未能有一天放鬆警惕,日日枕戈待旦。
從那之後,蒙恬愈加器重王離。
但也深知王離從小長大的環境,使得他個性軟弱,優柔寡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