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很希望我死?】(第1/3頁)
章節報錯
就在閉上眼睛的那一瞬間。
嬴扶蘇這具身體中,原本極為陌生的種種記憶和過往。竟然開始變成一種,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熟悉。
那些記憶,就像是涓涓細流一般,變成了秦天自己的記憶。
只一瞬間,秦天便經歷了一位秦國公子的生平。
秦天猛然意識到,公子扶蘇識海中那巨大的悲意。並不是在被賜死的這一刻,才突然湧現出來的。
而是在被秦始皇下令,出使北疆,監軍蒙恬大軍的時候,便開始的!
在記憶中,公子扶蘇從前也是意氣風發的。
從小便被委以重任,生來就是為了接任秦國的大業。對秦國的政事,公子扶蘇曾經也懷著滿腔熱枕。
在秦始皇想要坑殺四百多方士的時候,扶蘇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其實原本嬴扶蘇的本意並不是想要為這些方士開脫。
他只是覺得天下初定,秦法、度量衡、郡縣等等制度,對六國還沒有完全普及。
山東六國舊民,大多追捧孔儒迂腐的仁政和封建禮制。
嬴扶蘇熟讀孔儒經典,自然明白,山東六國雖然從未使用儒家那一套治理國家。但從孔丘周遊列國,四方施教以來,儒家仁政和崇尚周禮的印象早從百年前開始,就已經深入山東六國民心。
最關鍵的是,儒家人治仁政的主張,切切實實維護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
而六國民眾,又對秦法和秦國都不甚瞭解。甚至在很多人心中,秦法嚴苛和暴政等同,而秦國則是虎狼之國,秦人與戎狄無異。
不可能你滅了人家的國,毀了人家的社稷和宗廟,然後派駐幾個郡守縣丞,人家就會甘心服從你啊!
這個時候一次坑殺四百多人,對在六國舊土上推行秦法頗有影響。
那些在暗中虎視眈眈的六國復辟餘孽,可不會管你殺的是方士還是罪犯。他們只會說,秦王一次坑殺四百六十餘儒生,是濫殺,是暴政,是虎狼。
那些圖謀不軌的人,會高舉仁愛的大旗來蠱惑民眾。
扶蘇認為自己的建議是合理的,也是應該的。而且,秦國雖然經歷商鞅變法而強大,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六國。但是現在華夏已經一統,適當施行仁政,更有利於治理國家、安撫民心。
秦始皇被自己的長子扶蘇當眾反對之後,非但沒有聽取勸諫,反而一陣暴怒。
不僅將其大罵一頓。
還直接將公子扶蘇趕出了咸陽,讓他到北境監軍。
戰國時期,軍隊只聽令於虎符信物。手持虎符,便相當於擁有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且權力極大,幾乎不受什麼節制。
信陵君魏無忌,盜取虎符便能夠統帥大軍出征,最終解了邯鄲之圍。
而公子扶蘇的這個所謂的監軍,卻是不授虎符的。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實權。既沒有權力挾制三十萬北征大軍,也對上將軍蒙恬沒有太多的制衡。
名為監軍,實際上只是處理一些瑣碎的政務。
嬴扶蘇覺得自己是徹底被父親放棄了,所以才會被逐出咸陽,扔到這蠻荒的北境。
在來到北邊之後,公子扶蘇幾乎是萬念俱灰!
整日渾渾噩噩,消沉至今。
秦天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即便是到了被賜死的時候。
公子扶蘇對自己的父親,也是完全信任和遵從的。
那不僅僅只是被宗族血緣和道德束縛下的順從,更是一種由心而發的敬仰和崇拜。
我父秦王政,天縱之資,統一六國,寧息天下戰亂。又廢分封,設立郡縣,此舉功過三皇,德蓋五帝。軒轅黃帝以來,也從未有人做過這樣的壯舉。
父親讓兒子死。
那兒子就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