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莫克爾教授沒有留下一本經濟學著作,但是卻成了輿論戰的開山鼻祖。

首先威廉·莫克爾找了一些英國上流社會的名人,讓他們評價愛爾蘭的饑荒以及是否需要幫助愛爾蘭人,不僅如此他還蒐集了一大堆的名人名言,方便引經據典。

沃特·斯考特伯爵作為一個多次拜訪愛爾蘭的英國紳士,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

在這個時候談論愛爾蘭的苦痛,就像是在談論莫須有的疾病。就像狗喜歡吃肉,孩子不喜歡上學一樣。

而且這個時代的愛爾蘭是無比荒涼的,在北部的少部分人掌握著愛爾蘭八分之七的土地和90%的財富。

生活在大不列顛島上的英國上流社會,又怎麼會愛爾蘭農村的苦難。他們見過的更多是都柏林的繁華,以及風景的秀美。

至於當時社會的主流輿論,覺得窮人就是蠢、笨、懶、饞,人劣根性的集合體。這些上流社會名人自然是反對派,他們反對對愛爾蘭進行任何形式上的援助。

威廉·莫克爾教授為了擴大戰果,賄賂了《泰晤士報》讓他們發表文章批評愛爾蘭的好吃懶做,將愛爾蘭人比作混吃等死的寄生蟲。

《泰晤士報》就是那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人用600英鎊收買黑某神秘大國的媒體之一。

《泰晤士報》收了錢,自然會好好辦事。首先他們提出這次洪澇災害對愛爾蘭的影響很有限,因為土豆都是種在地下的,不像小麥那樣是種在地上的,所以愛爾蘭糧食歉收是個假命題,是“失事的”。

第二,愛爾蘭請求糧食援助是天主教的陰謀。大英帝國的天主教問題由來已久,羅伯特·皮爾本人就是堅決反對解放天主教的保守派。

英國天主教徒問題始於“光榮革命”。1688年,英格蘭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光榮革命”,對於這場革命英國將它吹得天花亂墜。

“近代民主的開端”、“私有財產得到保護”、“不流血的革命”,實際不流血的是英國人,而流血的是愛爾蘭人。

英格蘭國王威廉三世剛剛登基,就對愛爾蘭發動了侵略戰爭。發動了多次屠殺,僅僅二十年時間愛爾蘭人控制的土地就只剩下了7%。

為了徹底征服愛爾蘭,“光榮革命”剛剛結束,威斯敏斯特議會就制定透過了一些列鎮壓愛爾蘭天主教徒的法律。

(這裡說一下愛爾蘭是傳統信仰天主教的地區,而另一邊則是新教。)

這些法律規定,愛爾蘭天主教徒不能擁有可以作戰的馬匹,不能接受教育,不能擁有武器,不可進行集會....

任何加入英國國教的信徒,應該把告發異教徒作為一項光榮的義務。

直到1829年,丹尼爾·內康奧爾才幫愛爾蘭人重新贏得了受教育的權利。

威廉·莫克爾教授利用宗教矛盾,極大的吸引了督促英國政府援助愛爾蘭的火力。

然後威廉·莫克爾教授又找到了英國專家們坐鎮,專家們從各種角度分析,愛爾蘭的糧食並沒有不夠吃,再加上市場自由競爭理論的影響,他們得出結論即便發生饑荒也不要緊,因為市場是萬能的。

最後威廉·莫克爾教授拿出了殺手鐧,一組真實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