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人均消費一百一,屬中上水平。”牛經理介紹道。

“現在每天的流水是多少?”王淑蘭問。

“現在不行,剛解封,一天六萬到六萬五。”牛經理說。

“去年呢?沒疫情的時候。”

“八萬五左右。”

“噢——”王淑蘭說:“按咱家的營業面積和人均消費來講一天賣十一萬屬於正常,以前應該達到過。”

“三年前行。”牛經理說:“我家是零八年開業的,最火的時候是一零到一八年,每天營業額在十萬以上,最高達到過二十八萬,農曆小年吃餃子那天。”

“不錯,確實挺好。”王淑蘭說。

“是從一八年下半年開始不好的。一八年原材料大漲價,我們上半年堅持了半年,下半年調整了菜品結構和售價,打那以後就開始下滑。”

王淑蘭記得一八年的原材料大漲價,當時阿巧的政策是小範圍調整菜品結構,但售價不漲,同時執行了反向政策——每盤餃子由十五個增加到十八個,讓客人感覺佔便宜了。

效果很明顯,客流量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點,每盤增加的三個餃子的成本根本不值一提——半個點足夠了。

“咱家員工的流動率啥樣?”王淑蘭又問。

“哎呀,說實話挺高的。”牛經理搓了下手,說:“廚房師傅們還好點,流動率不大,有的開業就在這做,做的最短的也有兩年了。

等小弟和前臺的服務員一樣,做過一年的算老員工了,大部分都是半年左右三年以上的老員工很少。”

“家家都這情況,服務員和小弟不好招。沒聽人家說現在的服務員都是大嫂,小弟都是老漢嗎。”王淑蘭笑道。

“這情況在你家肯定沒有。你家的積分制管理確實好,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熱情和積極性,最主要是做的時間越長越吃香,工資越高,這員工就不愛離職唄。

在你家學習的時候發現你家幾乎都是老員工,流動率非常小,這就無形中節約很大成本。

現在成本這塊人員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咱們餐飲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離開人幹不了,用往下砍人來節省成本提高效益根本行不通,和找死沒啥兩樣。

自打生意下滑我和張董沒少出去取經,天南海北的大店小店走了不少,學費沒少交,但效果甚微。

說起來咱們有緣,去年北京的論壇會張董本來沒想參加,是我和杜廚躥綴的,沒成想還去對了。當你家的周總一開始分享的時候就把我和張董吸引了,張董在底下跟我說必須跟人家學,做積分制管理。”

王淑蘭笑道:“主要是我家周總有魅力,把你們吸引了。”

牛經理的臉微微發紅,說:“王總也很有魅力。”

------題外話------

八月,新的開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