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捨得放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你說的是個別現象,不都那樣。像現在網上說的那個大學校長,那就是正經八本的講師,純人生導師。聽聽人家講的,句句大實話,字字震人心。滿滿的家國情懷,高境界大格局,極度愛國。”
“你快趕上他了,真的。你以前的演講不這樣,雖也生動,但沒現在振奮,發人深思。你應該到大學給那些畢業生演講,我估計他們聽了肯定受啟發,能務實,到社會上少走彎路。”
“行了,別埋汰我,我一個高中沒畢業的給人家大學生講課,可能嗎?”
“有啥不可能的,真行。”王淑蘭認真的說。
老譚搖晃腦袋,笑著扯開話題:“我明天去長沙,你去不?”
“不去。”
“周曉梅在那呢。”
“那也不去,在家帶孫女。”王淑蘭隨後囑咐道:“剛好點就四處跑,別累著了。藥記住按時吃,到各店看是看,少說話。看著不對的也別生氣,別發火要我說你不如晚幾個月再去,再好好養養。”
“沒事。”老譚說:“我自己多注意點,勞逸結合。”
“今天站著講了三個小時,累不?”
“有點兒。”
“我打水你泡泡腳。”
此時的王淑蘭是個溫順賢惠的小媳婦。
我們該怎麼分析她這個人呢?
這麼說吧,人活在世上無外乎吃穿二字,吃讓人活著,穿讓人得體,也就是溫飽問題。當人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才開始想咋活著舒服,咋活著有意義。
在受教育的層面上講人有著程度的不同,在擁有的財富上講有著多少之分,但得承認受教育的程度不決定擁有財富的多少。有時候知識多了,領悟力越強越反動,大漢奸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我們所講述的是老百姓的生活長劇,現實中老百姓活的實在不虛假,雖不是任意而為,但絕對是為自己而活,在擁有了財富之後開始提升生活質量,讓自己活的滋潤。
這其中包含一個如何做人的問題。
王淑蘭是個老百姓,沒有太多想法,之前做交際花時的太多想法無外乎是叫自己活的體面些罷了,但老百姓的那個根兒還在。
要不然她不會在年賺五百個的時候說出只拿三百個的話——老百姓的心裡永遠有“窮大方”的因素,切根深蒂固。
老譚入山修行、調養身體想明白了許多事。她沒入山,在世間修行,也想明白許多事。
人在想明白事上都是從回想自己走過的路開始的,想這輩子咋過來的,經歷些什麼,什麼事做得對,什麼事做的錯。
對的心裡安慰坦然,錯的自責懺悔。
人生經歷是活人的過程,對過程的總結得到的是閱歷,從閱歷中告訴自己之後咋活才是思考的目的。
有人把它叫做反思,而反思往往是人生新的起點。
王淑蘭在反思中想明白了兩件事,一個是捨得,一個是放下。
捨得的是身外物,放下的是自己。
所以她變得豁達,不再糾結。
對和老譚的關係也看得透徹,不是順其自然,而是隨緣就份,來之坦然,去之隨風。
心裡存了一份真,啥時候都是美好,倒不容易失去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