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食府店的開放式廚房很成功,一開業就吸引了眾多客人。

客人說好才是真的好,這是硬道理。

從效果上看,這種模式增加了客人的就餐體驗。客人的直接感受是更衛生、更透明、更放心,貨真價實,一目瞭然,沒有欺騙感。

尤其包房內廚嫂的親手操作,有在家吃飯的感覺,開心、愉悅、溫馨。

在點餐上客人更接受師傅們介紹的菜品,覺著不糊弄人。在這方面,老譚培訓時加了一句話,要師傅們在介紹完自己的菜品時說:“這道菜不好吃我買單!”

不為別的,只為給客人一個放心,同時也給師傅們一個自信,要不然咋達到“叫菜品開口說話”呢。

每當客人聽到“這道菜不好吃我買單!”時,都好奇的睜大了眼睛,然後毫不猶豫的點了。這是一個心理作用,既驚歎於師傅的自信,又滿足於自己的好奇,即使嚐嚐也得嚐嚐。

師傅們在擺檔時還擔心擺出去的菜賣不了怎麼辦,原料過一個飯口就不新鮮了,下個飯口繼續擺有些牽強。如果下個飯口全擺新的,客人點完之後偷樑換柱也不可能,廚房開放的,客人眼睛盯著呢,想換也換不了。

這就造成了浪費。

老譚不擔心這些,他堅信只要把菜品做好,介紹到位,效果達到了,擺出去的菜都能賣掉,並且還不夠賣。

原因不在擺檔上,而是如何做,做得好不好。

結果和他預料的一樣,擺出去的菜全能賣空。

這個飯口賣空了,下個飯口擺出去的菜全是新鮮的,新鮮的誰不愛點?先不說好吃不好吃,看著都是新鮮原料,還是現場製作,能不放心嗎?

衝這點客人也喜歡,何況不好吃還不用買單。

形式新穎,上菜敲鑼,愛吃的菜不會做還可以現場教學,這些亮點無疑抓眼球,生意火爆在所難免。

在餃子檔口,老譚設定了一個體驗加工間,客人可以自己擀皮自己包,有參與感。許多女客人都親自動手豐衣足食,這樣一來也不嫌餃子上的慢了,即使破皮露餡也不說,只為開心高興。

免費的小米粥也上了,並且很多客人是奔著小米粥來的。

開業前豔華過來幾天,對這個形式很欣賞,也很肯定,和老譚決定省城的中醫院店也這麼做。

從籌備塞外食府店開始,到去益陽考察,緊接著參加省城的餃子節,然後忙著培訓、開業,老譚一直沒閒著,常常後半夜才能入睡。

人呀,在忙的時候感覺不到累,也注意不到自己的身體,總覺著沒啥,其實是精神支柱在支撐著,從而忽略了其他。

他這麼拼命,除了對餐飲的喜歡與執著外,還有責任——整個集團上上下下近五百人指著他吃飯呢。

員工大部分是從農村出來的,都是家裡困難,出來找份工作掙點錢,養家餬口。他就是從農村出來的,經歷過,也理解。

因為理解才這麼拼命,不能把飯店搞砸了——見不得那些期待中帶著絕望的目光。

他不偉大,就是一廚子,思想還沒上升到已經有了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的高度,就是想讓跟著乾的員工有份穩定的工作,每個月按時拿到工資,並且對下個月充滿希望,而不像自己當初那樣整天擔心下崗,連個吃飯睡覺的地兒都沒有。

他累,但心甘情願,沉浸在忙碌中感受快樂——餐飲人的快樂。

新模式所帶來的的效應顯而易見,王淑蘭決定把自己的兩家店也改了。

這女人有魄力,同時給兩個店掛上“停業整頓、店面升級”的牌子,一面改造廚房,一面將師傅們派到塞外食府店學習,趕在元旦前重新開業。

升級後的店面馬上成為兩個城市的標杆餐飲,引領潮流。

這樣,到二零一五年年底,阿巧徹底在內蒙地區開啟局面,成為餐飲業的佼佼者。

元旦,學校在放假前開家長會。

曹家棟這兩天和另外一個工友包了個室內暖氣改造的活,主家催得緊,倒不出時間給孩子開家長會,小軍只好給周曉梅打了電話。

週四,年底最後一天,周曉梅給小軍開完家長會,開著車拉著小軍到幼兒園接了小影,看看時間還早,便帶著倆孩子逛了一下萬達。

這麼大的商場倆孩子頭一次來,小影興奮的直蹦高,瞅啥都新鮮,一雙眼睛都不知道該往哪看了。

周曉梅領兄妹倆在兒童樂園玩了一個多小時,然後給倆孩子各自買了身羽絨服,小軍黑色的,小影粉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