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除了包子做得好,還做一手好家裡菜。

都是她這些年練的。

兜裡錢少買不起肉,大部分是茄子、土豆、辣椒、豆角、芹菜、豆製品之類的青菜。為了讓孩子愛吃,只能在做法上下功夫,一來二去就練成了獨門武功。

她今天包的是牛肉粒香菇芹菜胡蘿蔔包子。

精選的肥牛肉頂刀切大米大小的粒;香芹、胡蘿蔔切米;香菇焯水切米;厚幹豆腐先切絲後切米;青椒切粒;香菜切米。

先把牛肉粒喂好,然後把各種原料放在一起製成餡料,包子包出來既香濃又不膩人,有香菇的菌香、芹菜的清香、胡蘿蔔的營養、幹豆腐的肉頭兒,用東北話講——賊好吃。

四個炒菜。

雞肉丁炒蒜薹,油淋幹豆腐,牛肉粒粉條炒芹菜,豆角燒茄子。

雞肉丁炒蒜薹選的是雞腿肉。先把肉切丁,下鍋燒至六成熟,然後下切好的蒜薹,小火慢炒。雞腿肉丁熟了,蒜薹也熟了,火候恰到好處。調料用的也簡單,只是醬油和雞精,味道不一般的好。

油淋幹豆腐,簡單地說是尖椒幹豆腐的升級版。由於選用的是厚幹豆腐,所以煨的時間比較長,滋味全吃進去了。

做好裝盤後在上面撒上幹辣椒段和蒜末,熱油一澆,看上去像水煮幹豆腐,英子給它起名叫油淋幹豆腐。

“若曦能吃辣的,尤其愛吃水煮肉片。那時哪有錢買肉呀,我就拿這厚幹豆腐糊弄她,沒成想還挺好吃。”英子笑著說,老譚聽的鼻根發酸。

牛肉粒粉條炒芹菜,這道菜是包包子的原料一料多用,可見英子的精打細算,一點不浪費。

英子把牛肉粒處理的非常好,炒的乾巴巴的如肉乾,到嘴裡幹香有嚼頭。芹菜切的不是段是丁,像蔥花似的做點綴,且有芹菜味兒。

如果去掉芹菜丁這道菜就是“螞蟻上樹”,火候到位,粉條軟孺筋道,紅亮透明,不沾不連,一般的廚子都做不到這程度。

豆角燒茄子選的是紫茄子和架豆王,看著是燒,其實是燜,醬香濃郁,下飯好菜。

還做了兩個冷盤,一個是黃瓜拉皮,一個是手撕菜,都是夏天的爽口菜。

來英子家吃飯的除了老譚父子還有張麗夫婦,英子早就想請張麗公母倆吃頓飯了,一直也沒有機會,主要是張麗不想她破費。

今天正好,老譚從蘇州回來,兩家一起請了。

張麗又把一個包子夾到碗裡,老黃說:“行了,你這都第三個了,好吃也不能不鬆口呀。”

“少說我,你吃的比誰都多。”張麗白了他一眼,毫不客氣的大快朵頤。

“英子姑姑包的包子好吃,我每回都吃撐著。”家恆說。

“也就你沒出息。”老譚說。

“別說孩子,包子確實好吃,我愛吃。”張麗邊吃邊說。

英子說:“愛吃就行,我還怕你們不愛吃呢,沒多少肉。”

“這樣正好,肉多就不好吃了。”張麗道,轉而對老黃說:“老黃,跟人家好好學學,看人家這包子包的。”

老黃笑而不語,端起杯和老譚喝酒。

兩個孩子吃完回屋玩去了,剩下四個大人。

張麗看樣是吃飽了,撩了筷把酒杯倒滿,端起來說:“我飽了,有點撐著。現在起開始喝酒,不喝好不行呀。”

四個人舉杯幹了。

“老譚,跟你說個事,有時間你敲打敲打華清,又有點飄了。”張麗放下酒杯說。

“老毛病又犯了?”老譚問。

“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