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家和孩子,都很努力。

真心話,在過日子上倆人沒說的,能幹能吃苦,屬模範典型。可是在家庭生活中又都是失敗者,到現在除了有個像樣的家外剩下的是一地雞毛。

不過了?離婚?

老譚難受的搖搖頭,這他從沒想過。

不離,這日子過的有勁嗎?過個年都不如平常日子,平常日子三口人還能在一起吃頓飯呢,這倒好,三口人三個地方

全怨林燕嗎?也不盡然。

自己媽摔著了,腿不能動彈,當女兒的自然是著急惦記,恨不得馬上到媽身邊才好。加上弟弟、弟妹來接,一激動走了也正常。

完全可以叫車送自己去丈母孃家,只是當時來氣,不想去。

結果弄成這樣。

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上學學知識的時候有老師,可是走進生活的時候,沒有導師指導該怎麼過日子,怎麼和愛人相處。即使有,也是用自己的經驗說教,或者是不用說就知道的大道理。

但每個人的生活和所面對的人不一樣,每個人的想法和對生活的態度也不一樣,大道理都懂,卻很難適用。要不然咋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呢。

經難念,但還得念。

因為家庭是組成我們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即是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必須,也是人類繁衍的必須,更是本能的組建。

我們研究不了深奧的哲學和社會學,擺在眼前的是實實在在的日子,可以肆意而為,但不能脫離實際。

寫《圍城》的老先生說,婚姻就是一座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出去的人又結婚了,覺著出了城,其實還是被圍著。

圍著。

自己有沒有錯呢?

作為一個男人,在事業是成功的,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追逐夢想,完成夢想,無怨無悔。說實話,放眼整個餐飲界,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孩子,用二十年的時間把飯店做到這個程度不善了,整個廚子中沒有幾人。

可是代價呢?

將近十年的離家在外,妻守活寡兒無爹,都不知道她們娘倆咋過來的。

那時年輕想不到這些,認為把錢拿回去就行,其他有什麼呢?現在歲數大想到了,除了愧疚還是愧疚,說實話,林燕沒跟別的男人跑就知足吧。

何況還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兒子。

想到兒子老譚釋然了。

好像兒子昨天還在襁褓裡,今天就成大小夥子了,其中成長的那段時間彷彿空白。

誰的功勞?顯然不是自己的。假如兒子從小跟的是自己,現在不知道啥爺爺奶奶樣呢。

衝這點就不能離婚,對不起人家娘倆,啥理由離?

老譚長長的吸了口氣,慢慢吐出,對自己說:日子好了得好好過,別覺著咋了不起,沒你老譚人家照樣

衝兒子也得好好地。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