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老弟,能不能具體點。”萬軍道。

老譚指著生態園的位置說:“這建個現在版的農家院,正房一水的大瓦房,廂房是平房,院子裡有水井、牲口棚、養狗,但別樣雞鴨,那玩意兒太埋汰,在院後面山底下散養最好,既能聽到雞鳴,又能聽到鴨叫,還熱鬧。”

萬軍想了想說是這回事。

老譚接著說:“我建議農家院別太大,精緻最好,讓人一進來就感覺到莊戶人家了,有親切感。院子小房間少住不了太多人,咱們主要目的是叫村裡人發家致富,那就鼓勵村民做民宿。”

萬軍禁不住眼前一亮。

“但民宿得有標準,不是說有房子就能做,老百姓想不了那多,整不好就做砸了。我看了,三座山底下有不少空地方,景色都非常好,咱們可以先做幾個樣板房。

按現在農村建房的行情算,三間正房、三間廂房,外加院子五萬塊錢打住了,裡面再裝修一下,一個小農家院全下來七萬塊錢,連上下水都有了。”老譚估算道。

萬軍在心裡也估算一下,覺著差不多,說:“能行。”

“咱們美麗穀風景好,不用擔心沒人來。現在挺多城裡的有錢人就想找一個這地方,空氣好,景美,不但享受還養生了。尤其還有個菜園子,沒事種點菜,侍弄侍弄挺好。

那些作家、畫家、搞文藝的,都愛到這種原生態的地方找靈感,採風、寫作和尋找素材,咱們這的民風還淳樸,老百姓厚道,準行。”

老譚的話勾起王淑蘭的興趣,說:“萬書記,真建的話我第一個來,給我留一個。”

萬軍被說的心活,說:“建,一定建。”

“老百姓窮怕了,有點錢也不敢投資,不見兔子不撒鷹。咱們先建,看賺到錢了他們心也活。咱們是引路,民宿還得老百姓搞,原生態的,那才有生活氣息。”老譚說。

“我明白。”萬軍點頭道。

“搞農家樂旅遊,除了叫來的人玩好住好還得吃好。到咱們這吃啥?就是農家飯菜。黃瓜是園子裡現摘的,頂花帶刺,蔥是現鎬的,沾霜掛露,誰不愛吃?

想吃小笨雞院子裡抓,相中哪隻抓哪隻,自己燉也行,灶臺現成的。冬天吃大鵝燉酸菜,大鵝家家院子裡有,酸菜從缸裡撈,給錢就行。”

老譚的話把萬軍和王淑蘭同時逗笑了。

“農家樂主要抓住三點:吃、住、玩。

玩這塊咱們有先天優勢,冬天有滑雪場,春夏秋三季景色美,純天然的,世外桃源,這最抓眼球。但是記住一點,不能破壞自然環境,不能以搞民宿為藉口做房地產,那不叫開發,叫斷子孫後路,缺德行為。”老譚嚴肅的說。

萬軍禁不住異樣的看了看老譚,眼裡多了敬佩。

“住這塊一是農家樂,我更偏向於民宿,這樣村民直接受利,一舉兩得。但一定要管理到位,先學習再培訓,合格了才能幹。

這方面萬書記最好請個專業人士策劃一下,有個主題,把咱們要展示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表現出來,好有特色。”老譚對萬軍說。

“有道理,是這回事。”萬軍說。

“吃這塊剛才說了,再補充一下,一定要建蔬菜大棚,讓遊客冬天也吃上新鮮蔬菜。最好是自由採摘,那才有氣氛。咱們這北山和西山夾帶處是風口,按風水講是三山臥虎地,冬雪飛揚夏生花。”

老譚認真的對萬軍說:“萬書記,找農技人員來看看,把大棚建什麼樣的好、建在什麼地方合適先確定下來,咱們自己別亂建,整不好一場大雪把大棚壓塌就完蛋了。

還有,山上有水,山下就建魚塘,這才有氣氛呢,熱鬧。農家樂就得熱熱鬧鬧的,人們都愛往熱鬧的地方來,冷清的沒人去。

最後是文化了,咱們不高雅,也整不了啥高階,就把鄉土氣息整的濃厚點兒。咱們赤峰的高蹺秧歌不出名嗎,把喜歡熱鬧紅火的村民組織起來鬧秧歌、踩高蹺。冬天雪地上耍,夏天院子裡鬧,肯定行,整不好還熱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