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可大了,看著孩子不說,其實啥都知道,自己就覺著低人一等。人家別的同學都有爸有媽,自己沒有,心裡委屈。尤其是跟著爸爸過的,穿衣服就看出來了,人家有媽的衣服乾乾淨淨,打扮的立立正正的。沒媽的衣服就髒,鞋也埋汰,和沒人管似的,瞅著心疼。”

老譚說:“我不能”

“咱媽歲數大了,禁不起折騰,你啥都懂,有些話我不說你也明白。不管看老人還是孩子,都不能離婚。”五姐說。

“你五姐說得對,離婚不是啥好事,再說咱們家也做不出那事來。你都四十了,過年四十一,不是年輕小夥兒了,老實的過日子比啥都好。”老姐夫說。

“放心吧,我不會那樣。”老譚打著保證。

這一點倒是真的,老譚沒有離婚的打算。他是個很容易滿足現狀的人,這樣人看上去很好,無慾無求,隨遇而安,並且隨和。

但這樣人有個缺點,對家庭生活不細心,不能夠細緻入微的體貼身邊人,就連對親人的關心也不夠,屬於粗線條的那種。

而對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卻極度熱情,甚至是廢寢忘食。

這樣人在過去叫勞模,被人尊重。現在叫有事業心,敬業,雖然也被人尊敬,但少有人為之了。

說實話,事業雖好,但家庭同樣重要。只專注事業,家庭必然出現裂痕;要家庭而不要事業,又難以維繫生活。

應該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做到人們說的那樣,家庭事業雙豐收。

從另一個角度講,家庭美滿是事業的基石,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很多人的事業如日沖天,可是做著做著就不行了,走了下坡路,為啥?

資金鍊斷裂、市場競爭激烈、大環境不景氣、管理不到位這些原因雖然有之,但都不是主要的。如果細追,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家庭不和諧。

中國人一向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為本,以德為之。所以孔子說“德之不修,吾之憂也。”

修之以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我們可能做不到修於邦國天下,但自身和家庭是必須做到的。故而先修身,後齊家,做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孝為本,以和為貴,最後是“家和萬事興”。

所以說家庭美滿是事業基石,這話不帶錯的。

其實我們不講古人的這些大道理,用笨腦袋想也能明白,一個人要是連家都整不好,事業也好不到哪去,好也是暫時的。

剛進臘月,老譚三姐家就把豬殺了。

殺豬這天三姐打發兒子金生開車把弟弟和大侄子接到了家裡。

老譚四年沒來三姐家,都有點認不出了。

兩進的院子,闊氣的和過去的地主家沒啥兩樣。五間嶄新的正房坐北朝南,前面停著一臺轎車和一臺麵包,窗戶前還停著臺摩托。

東廂房停放著各式農用機械,有三輪車、大四輪、旋耕機、播種機、噴灌機,還有各式農具,咋一看像個農用機械修理鋪。

西廂房是鴨舍、雞舍、豬圈、牲口棚、糧食屋。雞鴨在院子裡悠閒的逛著,不時發出兩聲歡快的叫聲,還有兩隻肥壯的大鵝,晃著身子扭著脖,彷彿首領一般的耀武揚威。

三姐和三姐夫早就迎出門外,笑呵呵的看著走上臺階的老譚父子。

“三姑、三姑夫好!”家恆跑到跟前大聲說。

三姐高興的連聲應承,摸著大侄子的頭說:“長這大個子,比三姑都高了。”

“還沒我大哥高呢。”家恆瞅著金生說。

“你剛多大,還長呢,等你十八、九就比我高了。”金生說。

三姐領著家恆先進了屋,三姐夫和老譚寒暄兩句,也相跟著進屋。

豬已經殺完了,殺豬匠正在剔肉。整個外屋地熱氣騰騰,幾個女人在灶臺邊忙活著,切肉的切肉,切酸菜的切酸菜,灌腸子的灌腸子。肉還沒吃到嘴呢,就有了殺豬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