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店年前得把廚房裝完,等比完賽你就過那邊去,指揮著安裝裝置。”老譚說。

“好。”楊志軍點頭答應。

“準備做什麼菜參賽?”老譚問。

“紅燒肉扒白菜。”楊志軍說。

“這菜不好做,老廚子都做不好,講究火候、勺功。得把大白菜處理好,要不然不好進味。白菜得比肉香才行,還得有本來味道,有點冒險。”老譚有些擔心的說。

“沒事,能做好,我有把握。”楊志軍蠻有信心的說。

“那就好,這兩天勤練練。”老譚說。

“嗯。”

劉師傅從灶臺上下來,走了過來,對老譚說:“老大好!”

“好,你也好。”老譚笑道。

“老大,小笨雞燉蘑菇換蘑菇了,我從老家發的,你嚐嚐咋樣。”劉師傅說。

“是嗎?我嚐嚐。”

三個人來到煲仔爐前,上面燉著六鍋小雞燉蘑菇,呲呲的冒著熱氣。劉師傅掀開一鍋,熱氣馬上散開,香味飄了出來。

老譚拿筷子夾了一個蘑菇放進嘴裡,劉師傅熱切的看著——這是他當廚師長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渴望得到認可與表揚。

“嗯,不錯,純大興安嶺的紅蘑,吃著肉頭兒的,價格應該不便宜,得一百八到二百。”老譚說。

得到肯定後劉師傅很興奮,回答說:“一百八一斤。”

“算成本了嗎?”老譚問。

楊志軍回答:“算了,一斤紅蘑漲發完二斤半,合七十二一斤,一個小雞燉蘑菇投二兩,十四快四。榛蘑一斤九十,漲發完二斤,合四十五一斤,一份投三兩是十三塊五。榛蘑損耗大,味道不如紅蘑,紅蘑是貴點兒,但好吃,我覺著比用榛蘑強。”

老譚滿意的點頭。

他問的意思就是想知道倆人有沒有計算成本,同時看他們的工作做的細不細,能不能用資料說話。

要求管理人員每天做的工作彙報就是這樣,一切用資料說話,說結果,不許用形容詞。必須認真、嚴謹,當日工作當日做完,不許拖到第二天。

大學裡講做新人,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到企業管理上是日事日畢,日清日高。

“蘑菇換了,客人反映咋樣?”老譚又問。

“都說好。”楊志軍笑著回答。

“你是聽你媳婦彙報的還是聽服務員說的?”老譚辦開玩笑的問。

“呵呵,三哥,都不是,我是學你,穿便裝到前面親自問的客人。我問:蘑菇吃著咋樣?客人說:好,比以前的好吃,就得這樣,越做越好人才愛來呢。”楊志軍學著客人的話說。

“好。”老譚肯定的點點頭,然後對劉師傅說:“把供貨商電話給李忠清,叫他把省城的蘑菇也換了。”

從熱菜廚房出來,老譚進了冷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