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山村-家(第3/3頁)
章節報錯
二叔說完開心的笑了。
這時五姐喊倆人進屋吃餃子,倆人便相跟著進了屋。
吃過午飯,老譚沒午睡的習慣,一個人坐在大門外棗樹下乘涼。
回到家半個月了,這半個月過得相當安逸。除了頭兩天大姐、二姐、三姐、四姐她們來熱鬧一次之後,剩下就是老譚和兒子在五姐家安靜的待著。
這是他自打出去打工之後十八年來在家待的最安逸、最舒心的一次。
每天都陪母親拉話嘮嗑兒。
他記得在家時母親一叨咕家裡事就覺著煩,不愛聽,還動不動的叫母親少說兩句。可是現在卻百聽不厭,有時候一件事母親昨天已經說了,人老易忘,今天又說,他依然聽得津津有味。在聽的時候對以前煩母親磨嘰而後悔不已,心裡責備自己。
人呀,多遠有個家,多大有個媽。
媽在家就在。
媽在叫回家,媽不在了叫回故鄉。
五姐的公公婆婆都很好,三個老人在一起非常和睦。在年齡上講老譚母親比親家大出十多歲,是他們的老姐姐。
三個老人都沒啥毛病,能和平相處就是兒女的福。
母親很好老譚也放心不少。要說在這個世上能叫他牽掛的就是母親,長期不在跟前兒,作為兒子不能在老人身邊盡孝,心裡很是愧疚。
以前,母親是為了不拖累他和林燕,所以不到他跟前去,叫他們小兩口利手利腳的在外面打拼。隨著老人歲數漸大,越來越離不開農村,加上五個閨女家家條件都挺好,養活個老人不成問題,也就不去城裡了。
老譚一直為不能養活母親耿耿於懷。這次回來,由於有病之後心境上的變化,看到母親在五姐家平靜的安享晚年,心裡也釋然了。
孝順不一定就是把老人接到跟前兒養老,什麼都順著老人,按著老人的心思來比啥都好。
順者為孝。
有人問孔子何為孝,孔子說出兩字“色難”。
確實這回事。別的不說,就算手裡有錢,能滿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天天錦衣玉食山珍海味,可是總給老人臉色看,叫老人心不順,那不叫孝,叫大不道。
何為孝?
犬馬皆可有養,不敬又有別乎?
不敬不孝,孝敬孝敬呀——
看到母親生活很好,身體很好,心裡寬敞不少,感覺著渾身都輕鬆了許多。
這也是他為什麼不選擇出去旅遊而選擇回家的原因,回到家裡,守在母親身邊,心裡安靜。
母親,永遠是兒女溫暖的襁褓,深情的眷戀,堅強的支柱。
遠離城市的嘈雜喧鬧,待在充滿泥土氣息的安寧的小山村,心是靜的,也是淨的。心靈在晨露中被洗滌的純粹,剔除了塵世中的贅形雜質,靈魂都被淨化,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徹底遠離了
人這一輩子就是場修行。
苦與樂,愛與愁,成功失敗,擁有失去,鮮花掌聲和黯然失色,一切的一切,無外乎是活人的經歷。看重了,必將負重前行;看開了,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