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老譚受傷(第1/2頁)
章節報錯
關東人家發生了工作事故,麵點間一個員工在使用壓面機的時候不慎將手指帶入,好在王淑蘭在聽到員工喊叫的時及時切斷電源,機器停了下來,只是將手指壓破。這要是把整個手掌捲進去,後果將不堪設想。
引以為戒,忠清知道這事後馬上召開餃子館安全會議,強調麵點工在使用壓面機、和麵機時必須按照規定操作,堅決不許用手直接捅面,以免造成傷害。以此延伸,廚房人員在使用絞餡機、鋸骨機、粉碎機、高壓鍋時要按照規定操作,安全生產。
到什麼時候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在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忠清。
李忠清,三十四歲,老家河北,二十歲來省城打工,先是在工地上搬磚,後到飯店學徒。學成廚師後先後幹過三家飯店,最後到了關東人家,和老譚相識。
媳婦是父母在老家給說下的,倆人感情很好。二十五歲結婚,第二年有了女兒。女兒四歲時和媳婦一起來了省城,一家三口租房子住,日子雖然清苦,但溫馨幸福。
媳婦賢惠,持家是把好手。由於體格偏弱,忠清沒叫她出去工作,只是在家帶孩子。現在女兒上小學二年級,他一個月工資七千,養家不成問題。
媳婦的病去醫院查過,大夫說是貧血,伴有先天性心臟病。以前沒有顯現,近兩年才有了徵兆。但不嚴重,只是不能勞累,好好養著沒啥大事。
忠清愛老婆,跟老婆說他多掙點錢,等錢攢夠了到大醫院根治一下。老婆體貼丈夫,自己不能勞動掙錢,全都靠男人養家,心裡過意不去,只能把家操持好,給男人最大的撫愛與溫柔。
可以說忠清有一個美滿溫馨的家,叫人羨慕。
安全會議開完後忠清把弟弟華清引到廚房,安排楊志軍做了一盤小炒黃牛肉和一盤尖椒幹豆腐,菜炒完叫華清品嚐。
華清嘗完之後不禁對楊志軍豎起大拇指——做的確實比他好,相比較下人家是師傅級的,他還只是個廚子。
忠清指著兩盤菜說:“看著沒,知道啥是差距了吧?人家是用心做菜,已經把菜吃透了,才能這樣。知道不,菜是有性格的,你啥時候能把菜做出性格來就是師傅了。”
華清認可的點頭。
楊志軍說:“我這菜都是三哥教的,他那時候管得嚴,做不地道不讓出品,沒少捱罵。我記著三哥說悟性到哪菜就做到哪,手藝分高低,菜不分大小,做菜和做人一樣,要想把菜做好了,先做人,沒錯。”
是呀,做人,做個好人。
什麼是好人?沒有時間做壞事的人就是好人。
維繫著心中的善良,讓良知指導著做人做事,問心無愧,足矣。
都說廚子沒出息,下九流,但幹廚師的都講究,在做人上不比誰低賤。他們有自己的手藝和人品為我們只做美味佳餚,亦是光榮的勞動者,應該受到尊敬。
夜色中,張麗騎著電動車,初夏的晚風輕柔的吹起她的秀髮,帶著幾絲飄逸。
她在往家裡趕。
一天的工作結束了,雖然出了店門,已經騎在車上,但思緒還沒離開工作,腦子裡想著一天下來店裡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
這是長期做前臺管理工作養成的習慣。在回家的路上,把一天的工作像電影一樣在腦子裡過一遍,看看有什麼疏漏,還有啥沒做的。然後再想想明天的工作,在腦子裡計劃一番。
現在她已經來到黃河大街,過了黃河大街再往前騎八分鐘就到家了,不知怎麼地突然想起老譚騎電動車馱她的情景,並且還心跳了起來。
人的思維是奇妙的,有時候會突然間毫無徵兆的想起什麼,似乎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在提醒自己,不由然的想了起來。
老譚去呼市一個月了,走的時候說一個月之後回來,可能是要回來了吧。
張麗這樣想著,似乎是給自己一個解釋,臉上不由自主的浮現一絲紅暈,熱熱的。她沒有往別的地方想,帶著臉上的紅暈和一絲激動慢慢的往家騎去。
其實,老譚出事了。
原計劃把呼市店廚房裝完老譚就回省城的。廚房的裝修已近尾聲,今天晚上安排風的過來把排風罩吊上去,老譚明天回省城到炊具市場定裝置。
知道老譚要走,張宇和燕子擺了一桌,向總也參加了。幾個人吃喝完畢,老譚惦記安排風罩的事,便和向總回了飯店。
冷盤間和麵點間的排風罩已經安完,工人們正在安熱菜廚房的。熱菜廚房比較大,長度十二米。十二米長的不鏽鋼排風罩是個大傢伙,分量不輕。
四個工人勉強立起,其中一頭的兩個工人找了一個裝修用小木頭方子把罩子支住,由一個人扶著,另一人蹬著梯子往頭頂上的樓板打膨脹螺絲。
老譚和向總進了廚房,也就在這時,支排風罩的小木頭方子在中間斷了,整個排風罩向下砸落,扶著的那個工人還沒反應過來。
老譚和向總同時喊:“小心——”
老譚衝了過去,把那個一臉懵逼的工人一把拉了過來。這時整個排風罩也砸了下來
排風罩尖角貼著老譚的左腿落下。
老譚本能的使勁往後閃,躲過了大腿,小腿沒躲過,尖角劃過小腿肚子,重重的砸在腳面上
隨著老譚的一聲慘叫,血就從左小腿肚子流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