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雅茹的生活(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們捨不得,當媽的就捨得?
孩子打小跟著自己,一天都沒離開過,現在離開,等於拿刀子剜身上的肉呀。
兒子捨不得媽媽,也捨不得爺爺奶奶。
十五歲的孩子不得不在少年時代做出人生中的選擇,這選擇有些殘酷,但不得不做。
懂事的孩子選擇了爺爺奶奶。
知道媽媽離婚後帶著自己生活會很艱難,不想給親愛的媽媽增加負擔。
跟著爺爺奶奶,還可以和媽媽見面。
到啥時候母子連心,媽就是媽,一輩子改不了。
兒子很優秀,一切都好。
並且長高了,看上去像個大人。
彷彿父母的離婚讓孩子突然間成熟起來,雅茹站在兒子跟前有一種被保護的安全感,這是之前所沒有的。
兒子的學習成績很好,在班裡名列前茅。轉年就該讀高中了,兒子說上了高中好好學習,一定考上大學。等大學畢業有了工作就把她接過去,不叫她再打工,掙錢養活媽媽。
看著兒子心裡高興,聽兒子的話感到欣慰,眼裡熱熱的,充滿了欣慰和激動的淚水。
懂事的孩子。
回家的時候母親說要是碰著合適的再找一個,總不能一個人過。父親沒說什麼,但看得出和母親是一個意思。
她理解父母的心情。不管多大,在父母面前還都是孩子,他們和自己一樣疼愛、牽掛、掂心著孩子。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天下父母沒有不為兒女操心的,人之常情,亦是親情。
如果說有一天在外面不行了,能守候在身邊的指定是自己的父母。他們就是用平板車也會把自己拉回家中,媽媽說別怕孩子,有媽呢;爸爸說別怕孩子,有爸呢
再找一個,雅茹不是沒想過,只是這念頭剛一產生就被掐死了。
不是說不想,而是現在還不想想。
十五年守活寡般的婚姻讓她對家庭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沒任何概念。這十五年一直和兒子過,丈夫只是一個代名詞,在外人看來是一家人而已。
如今離婚了,實際上只是不再和心愛的兒子一起生活,其他的沒啥改變。
十五年沒有感情的婚姻生活,讓她對婚姻和家庭沒了渴望,平靜的生活是她現階段所需要的。
這個善良的女人現在想的是先這樣過著,讓自己平靜一下,甚至有一種解脫後的輕鬆。
看過第一部的應該知道,雅茹是一個善良、聰明、賢惠的姑娘。那時她歲數小,對愛情的認知是朦朧的,還不敢為自己的感情做出決定,是十足聽話的乖乖女。
在她的人生中對愛情的記憶似乎只停留在和老譚的戀愛上。
回過頭來追溯以往的過去,我們不禁為她和老譚的愛情惋惜。對兩個人來說那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往往第一次都是最真最純最美的,也是記憶最深的。
我們只能說她那時年輕,沒有主見。心中愛著老譚,對家裡給安排的婚姻又不敢反抗。從小到大一切都是爸媽安排的,婚姻也就順從了。
是的,她和那個後來叫丈夫的男人幾乎沒有戀愛。和當時很多被父母安排相親的農村姑娘一樣,看了男的一眼,覺著還行,然後經過簡單的臉紅心跳的交談,再告訴媒人自己沒啥意見,親事就在兩家人的皆大歡喜中定下。
剩下的事情是程式化的。
相處一段時間,逢年過節的時候男方到女方家裡禮節性的拜訪問候,然後女方隨著去男方家裡問候。
高興的是雙方家裡的父母,當事人心裡有著甜蜜,但沒過多接觸,彼此瞭解不深。在這種懷著對愛情的渴望和未來的憧憬中,於某個黃辰吉日一對新人在親人們的祝福中走進婚姻殿堂,似乎還沒來得及準備就成了人家媳婦。
戀愛,只是在彼此去對方家中短暫的交談和男的送女的回家的路上的溫馨,雖然那個時候已經很開放,但對家教嚴格的雅茹來說不敢做出格的事,結婚之前和物件最大程度的親密只是拉拉手,還沒有擁抱。
所以,對那個男人的瞭解不深,除了長相和家境之外,連性格愛好都不十分清楚。
九十年代中後期,農村的許多婚姻都是這樣,所謂的戀愛就是定親,愛情是結婚以後的事。當然也有大膽開放者追求自己的愛情,但還是少數。
雅茹按部就班的結了婚,也有新婚的甜蜜,但只持續了半年。半年後丈夫開始出去耍錢,因為這雅茹鬧過,丈夫只是消停了一段時間,之後舊病復發依然如故。
雅茹懷著身孕提出離婚,先是兩家老人出面干預,說離婚是丟人事,因為這點小事犯不上離婚,並且還長吁短嘆的掉上兩滴眼淚。接著是親戚朋友過來好言相勸輪番轟炸,好像離婚不是雅茹的事,是所有人的事一樣,要三思而後行。
沒等離呢,先身疲力竭,沒了信心。
孩子出生,成了真正的三口之家。有了孩子的緣故,丈夫安穩了大半年,做了稱職的爸爸和老公。後來調到外地工作,半個月回家一趟,於是有了不被約束的空間,又開始耍上錢了。
不但耍錢,還有了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