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關東人家(第2/2頁)
章節報錯
整個點菜區的風格很關東,實木裝修,給人粗獷豪放的感覺。
菜品展臺長方形,底高八十厘米,上面階梯式三層菜檔,每層四十道菜品。
老譚圍著展臺轉了兩圈,上面的菜品百分之九十是家常菜,有鍋包肉、溜肉段、糖醋里脊、糖醋排骨、木須肉、軟炸裡脊、紅燒排骨等等,也有幾道潮流菜,比如荷塘月色、腰果西芹。
張麗說上菜速度慢,客人總催菜。上菜慢有個原因,一是廚師力量不足,炒不出去;二是費事的菜太多,半天做不出來。甜品菜屬於費事菜,一般都做得慢,費時間。
老譚仔細看了一下展臺上的甜品菜,有拔絲地瓜、拔絲山藥、拔絲三樣、拔絲大棗、五彩糯米棗、拔絲芋頭、翻沙芋頭、雪綿豆沙,一共八個甜品菜。
老譚心裡合計甜品菜太多,一桌點一個就夠廚師忙活的,肯定影響上菜速度。並且還有雪綿豆沙,這是最費事的一道菜,忙的時候能上去就不錯了。另外菜品也多,一百二十道,這還只是熱菜,不包括冷盤和麵點呢,加上冷盤和麵點更多。
雖然店大,五千平,但菜也太多了。這樣就形成備料過多,砧板工作量大,在配菜上浪費時間。原料每天賣不空,形成積壓,出現生意火爆不掙錢的現象。
成本都在原材料上壓著,冰櫃賣不空就盈不了利。
甜品菜過多,菜品過多,也許是造成上菜慢的原因。但在沒見到廚房內部情況的時候,老譚也不敢輕易下結論。
他來到大鍋燉檔口。
裡面站著一個四十來歲的女的,頭上扎著藍色碎花頭巾,身上穿著藍色碎花對襟小襖,腰上圍著碎花圍裙。衣服東北農村大嫂打扮,乾淨利落,很打眼兒。
檔口三口大鍋,第一口鍋燉的是酸菜大骨頭,第二口鍋是小雞燉蘑菇,第三口鍋是待客菜。
看到待客菜老譚笑了,這個菜是他在老根山莊的時候研究的,賣火後在三臺子流行開來,漸漸傳到了市裡,當初也風靡一時,很多飯店來學。等到了濱海客人有些不認,很多菜還是有地方差異的。
仔細瞅了瞅鍋裡的待客菜,老譚有些搖頭。做得走形走樣,雪裡紅太長,味道不好進。丸子大小合適,但不是他要求的肉粒丸子,一看就是圖省事用現成的肉餡做的,死丁丁的沒口感。雞蛋也是煮熟了直接放進去的,沒經過油炸悶燒,和煮雞蛋沒什麼區別,有點濫竽充數。
還有一個最大的敗筆——油大。
然後來到冷盤檔口。
冷盤間有點小,面五個員工,有的在擺檔,有的在給黃瓜打皮。地中間堆著一筐黃瓜和一袋白蘿蔔,由於空間小,員工從上面邁來邁去,顯得擁擠凌亂。
明檔玻璃外面是展檔,已經擺上了四盆小菜。分別是臘八蒜、醬油小菜、美極蘿蔔和家常泡菜。
還有四個不鏽鋼方盤,其中兩個擺著剛燻好的豬蹄子和雞爪子,另外兩個空著,應該還有沒燻好的。
冷盤間和麵點間挨著,麵點間也五個員工,都在做準備工作。
冷盤間和麵點間都沒有爐灶,老譚心想沒有熱加工幹活不方便,耽誤事。這是裝修時設計失誤,對廚房來說是硬傷。
麵點展檔上擺著玉米麵小餅子、酸菜蒸餃、芹菜蒸餃、金絲餅、玉米麵發糕、黑米麵發糕和小窩窩頭。
都是粗糧主食,看上去挺好,有農家氣息。
來到豆腐坊跟前兒。
整個豆腐坊完全按著農村豆腐坊設計的,很有煙火氣息。
一共兩個屋,外屋地中間安著一盤老石磨,石磨杆上架著驢套,驢套包子掛在牆上。靠窗戶的地方有個門,估計那頭黑毛驢就是從這個門進出,不用走大廳。門旁邊掛著面錦旗,上面寫著“任勞任怨優秀員工”。
老譚笑了,心說可不任勞任怨咋地,毛驢也不敢反抗呀。
裡屋靠南牆的地方是一口熬豆漿的大鍋,上面正壓著豆腐。一對中年夫妻在裡面,男的從豆腐籠裡往外撿壓好的豆腐,女的打掃衛生。
門口擺著兩個大保溫桶,裡面是豆腐腦和水豆腐。
雞舍、魚塘、豆腐坊連成一片,到這裡和到了農家院一樣,很有農村氣息。
這個區域是整個點菜區的亮點,最吸引人。城裡孩子大多沒見過毛驢,到這吃飯能見到毛驢應該是件
很開心的事,並且還能見到豆腐的整個製作過程,吃到新鮮的豆腐腦水豆腐,不一般的體驗。
把整個點菜區看完,老譚準備上樓,張麗正好從二樓下來,看到他笑吟吟的走過來。
老譚看著走過來的張麗臉上露出微笑,五年沒見,這個女人更漂亮了。
一身得體的職業裝很好的勾勒出女人的線條,凹凸有致的身材散發著成熟的味道。短髮幹練,眉角上揚,一雙美麗的眼睛充滿著溫情和智慧,翹起的嘴角把內心的喜悅毫無保留的顯露出來。
兩個人走到跟前兒,相視一笑,不約而同的伸出手,緊緊地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