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君臣交易(第2/2頁)
章節報錯
皇帝擔憂牽一髮動全身,操之過急反而逼反了那幾個藩王,天下大亂。
沈牧何嘗不知,此舉在明面上是整飭吏治,但暗地裡卻是吏治和削藩一併進行的一劑猛藥。
地方罷總督巡撫而權分三司,在長遠來說一定利大於弊。
弊只在於多出許多從二品官員的俸祿,又給朝廷帶來一大筆度支,但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布政使和都指揮使分開了軍政大權,防止總督巡撫這種封疆大吏成為一言九鼎的土皇帝,弱化了地方權勢,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統轄。
尤其是按察使的設定,地方官員每五年的大評可變為每年一評,按察使巡視各州郡縣政務,每年上京述職一次,成為朝廷監察各道的眼睛。
布政使管民政賦稅,按察使監察一道百官,也可使賦稅水分降低,此消彼長,新增俸祿的度支便更顯得不值一提。
這也是那篇著名的三疏十二策其中的一條。
但是,到底君王也是人,沈牧心中泛起有一種很不好的感覺。
自從欽天監那份關於熒惑守心,所謂大凶天象的密報進獻給皇帝以後,這位大鄭天子就好像慢慢失去了當初的壯志雄心,各項改革的措施就開始變得有些投鼠忌器了。
稍作思忖,沈牧提議道:“藩王轄境可先設按察使,監察地方官員,藩王可自領布政使和都指揮使,改稱經略使,後再由朝廷委任領略副使可作掣肘。”
“待此例成為定製,往後朝廷可直接委任領略使總領一道軍政,或再行拆分成布政使和都指揮使。”
沈牧無比不願地承認,由於皇帝內心的細微變化,他不得不做出應對的修改措施。
他心中有一絲淡淡的傷感,更伴隨著強烈的擔憂。
這並不是擔心他自己以後的下場,只是擔心這視如自己孩子更當作施政理想的三疏十二策,到底還是免不了胎死腹中的結局。
皇帝李晟聽到這個折中方案,微微點頭,沈牧退下後,皇帝心中不免有些愧意。
看著這位紫袍玉帶的中書令大人緩緩離去,他又何嘗不知自己讓這位首輔有些失望了。
但有些事情,即便是富有四海的他,也不能免俗。
先帝是開創之主,他是守成之君,對於死後那個板上釘釘的太宗廟號,自然知道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要做好。
既是守成,就要守好,君臣間將不可避免地漸漸離心,但總好過操之過急,最終害得王朝兩世而亡。
司禮監掌印曹臻帶著一名小太監走入畫舫,後者恭恭敬敬地端著一個紫檀食盒。
李晟捏著鼻子灌下一碗藥,苦得直皺眉頭,曹臻在一旁小聲安慰道:“良藥苦口,陛下還需保重龍體啊。”
李晟笑意溫淳,示意他們退下,大太監曹臻守在畫舫外面,聽見裡頭輕輕壓抑的咳嗽聲,曹臻心裡有些擔憂,但仍舊恪守本分,並不回頭。
皇帝朝湖中丟擲一把魚食,看著底下翻滾的錦鯉,陷入沉思:
良藥苦口雖然利於病,可是服下一劑猛藥,再好的身體也要有損傷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