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小朝會(第1/2頁)
章節報錯
洛陽城外,南郊。
一場瓢潑大雨似乎來得很不是時候,在各自有小算盤的人心裡,這場雨來得正是時候,讓本就翹首以盼了半天的隊伍顯得誠意更足。
倒不是都對那等了小兩個時辰仍沒影的來人有多恭敬期待,只是能在滂沱大雨中仍能面不改色,多半能在前方迎客亭中的那位心裡留下好印象。
官道上密密麻麻站了兩撥人,以文武分列兩側,在場不過堪堪百人,卻已是大鄭王朝最為煊赫權貴的一群人。
若是此時有高手在這幫王朝最頂尖的黃紫公卿中亂殺一通,大鄭肯定還是這個大鄭,但一定元氣大傷。
文臣以首輔中書令沈牧和尚書令謝堯領銜,武將以驃騎大將軍、大都督李茂隆牽頭,中間隔著寬闊官道,涇渭分明。
相對於在大雨中搖搖晃晃的文官集團,武將這邊顯然氣定神閒得多,文官有資格在此排隊等候的,無一不是從三品官身以上,武將心中冷笑歸冷笑,可也沒誰真會笑出聲。
不遠處的迎客亭外,巍然肅立著五百金吾衛騎兵,清一色銀甲棗紅馬,大雨潑灑在森森鐵甲之上,發出陣陣清脆聲響,方圓十里,還有一營騎兵在外遊曳,充當斥候。
迎客亭中,一身正黃龍袍的中年男人和鳳冠霞披的婦人挨坐在一起,皇帝李晟望著亭外大雨怔怔出神,皇后謝纓不時看著自己夫君略顯疲態的臉龐,臉上閃過一絲極力掩飾的憂慮。
這位天下共主回神,遇上皇后的目光,歉然一笑,眼神中晦暗不明。
司禮監掌印曹臻身著猩紅蟒袍,在亭外聽完金吾衛騎兵拍馬回報,轉身恭敬走入涼亭稟報給皇帝李晟,李晟牽著皇后的手雙雙站起,遠處有一輛樸素馬車從密集的雨幕中緩緩駛來。
在外遊曳的金吾衛騎兵漸次排在馬車身後,隨行護衛。
馬車旁邊,是不下五十位素衣劍客,衣領別有一枚黃銅領章,趕車之人身穿緋色正五品白鷳官袍,目視前方,心神激盪,眼神炙熱。
即便他知道眾人匯聚於此,絕不會是在等他,可他正與車廂裡那位同行,並不妨礙他跟著與有榮焉。
文武百官見皇帝皇后同時起身,也不由自主地站直了身體,絲毫不敢怠慢,一些站在後排的官員微微踮腳張望。
馬車緩緩經過涼亭,不見車內有人出來,皇帝微微躬身作揖,車簾開啟,裡頭一位身著灰白老舊道袍的老頭淺笑著點頭回禮,放下簾子,馬車徑直入城。
除了首輔沈牧微微皺眉,在場文武百官對於馬車那位看起來譜子極大的無禮舉動沒有絲毫不悅。
原因無他,這位面聖不跪,甚至都沒有走出馬車一步的老頭,是當朝國師,更是兩朝帝師許松林。
即便是文武韜略亙古鮮有的先帝,在這位老者身前,也須執弟子禮。
這位輔佐先帝定鼎天下的大鄭王朝第一謀士,對於官位權柄看得極輕,從沒有向先帝和當今天子討要過一官半職,這幾十年除了僅有的幾次外出,都是窩在欽天監佔據一份虛職,深居簡出。
可在場的王朝中樞重臣個個都知道,此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可是絲毫不輸於首輔沈牧,真正意義上的王朝“隱相”。
迎接事畢,各部官員回城更衣後,回各自衙門辦公,只有一小撮官員被皇帝召見,來到太極宮西側御書房門前等候。
每日日朝後,時常又有小朝會,今日皇帝率百官出城迎接國師回朝,故而取消日朝,在這位勤勉政事更超先帝的當今天子登基以來,只有極少的幾次。
天子勤政,是國家幸事,更是萬民福祉。
皇帝李晟回宮沐浴更衣,換上一身乾爽寬鬆錦袍,端坐在御書房寬大的金絲楠木桌案後,幾位大臣在司禮掌印太監曹臻授意下魚貫而入。
往常能夠參與小朝會的,雷打不動都是那僅有的幾位打個哈欠都能讓舉國震動的本朝權柄最重的大臣,首輔沈牧自不必說,尚書令謝堯也位列其中,門下侍中周如晦,再往下就是未必每次都齊聚的六部尚書。
今天的小朝會來了三位年輕的新面孔,分別是吏部考功司郎中蔡雨全、兵部武選司郎中陳穆、刑部奉天清吏司郎中謝鎮。
幾位大臣都被天子賜坐繡墩,蔡雨全、陳穆和謝鎮資歷不夠的年輕官員自然是恭敬站立在後。
小朝會上皇帝李晟先是和幾位大臣討論了今年立春以來有關各地官員考評的事項,還有漕運改革的具體措施,言談之餘偶然涉及鹽政,都是一經傳出,就會牽扯朝中各方勢力,乃至波及全國的大事。
今年除夕,皇帝李晟改元嘉定,已經傳出了明顯訊號,吏治、漕運、鹽政三事皆會面臨改革,尤其是漕運和鹽政,多年以來都被門閥暗中操持,日進斗金,皇帝改革的決心很大。
當然,改元更加隱晦的一層意思,只有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主官知道,一系列明裡暗裡眼花繚亂的削藩舉措,也將於今年悄然開始。
除了出身清河謝氏這種一等一豪閥的謝鎮,由於自身家族薰陶多年的底蘊,還能面聖處變不驚外,蔡雨全和陳穆這種透過科舉魚躍龍門的寒門子弟,就要緊張拘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