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軍中的確有明軍的內應。

李世民默默盤算著此人的身份,卻不敢確定。

很快,派出的斥候回報,明軍的騎兵在往雒縣和白馬關之間移動,意圖阻止自己返回成都。

李世民心中一頓,卻是有些明白了。

雖然知曉此次訊息的人不少,但大多是支援唐軍撤退到南寧州的。而反對之人,主要是薛收和韓良兩人,或者是兩派。其他人或許也有可能,但這一次李世民試探的訊息,則只有二人知曉。

當然二人獲得的訊息不同。

李世民告訴薛收的是自己要撤回成都,告訴韓良的是自己要撤回巴東。

兩個目標,一東一西,若是明軍收到訊息,自然會進行不同的佈置。現在明軍的重心放在了白馬關到雒縣一線,到底是誰洩的密,一切也就水落石出了。

李世民不由得有些自嘲,什麼君臣相宜,什麼如魚得水,在利益面前,都是騙人的。

李世民沒有驚動薛收,對李世民來說,有薛收這個明軍密探在,正好方便他將一些錯誤的訊息傳遞給明軍。

當天下午,李世民便組織部隊,準備撤退。

此時唐軍經過連續的轉戰, 全軍已經不到兩萬人了。

李世民命令高甑生率領三千人馬,偽裝成大軍主力,離開白馬關,往雒縣方向而去。而主力兵馬,則有李世民親自統帥,沿著龍泉山脈西麓的小路,往南而進。

這些小路縱橫複雜,不是本地人,很難完全認清楚。

唐軍沿著這些小路,能最大限度的限制明軍騎兵的作用。而且這些小路臨近龍泉山脈,若是明軍逼的急了,大軍就遁入山中。

只要明軍敢入山追擊,李世民就有把握,痛殲明軍。

當然無論是山邊小路,還是山中之路,都很是難走。而且李世民行軍又急,所以很多士兵沿途掉隊。

但李世民卻是不管這些,依然全速前進。

他要在山中和明軍爭時間。

而假扮主力的高甑生所部,一開始也的確吸引了明軍的注意力。

這支隊伍,拉得很長,沿途點的火把更是長達十多里。密密麻麻的火把,讓人都不知道對方到底有多少。

大批的明軍向這支唐軍追去。

高甑生部算是丟卒保車的一部,不過高甑生似乎不想當那個卒。當然他也不願意投降明軍,於是眼看四面八方的明軍追來,他竟然直接一掉頭,往龍泉山脈而進。

等黃明遼得知訊息,高甑生部已退入山中。

看著各地源源不斷送來的情況,黃明遼也有些反應過來,韋慶植送來的資訊有誤,至少目前階段有誤。

黃明遼判斷,李世民這是要沿著龍泉山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