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黃李對決(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很快,就有人解釋了這個問題。
就在獨孤彥雲佔領昌隆之後的第二日,斥候傳來訊息,明軍騎兵沿著涪江河谷直逼昌隆而來,離昌隆不到二十里。
獨孤彥雲麾下都是騎兵,自不能打守城戰,於是便全軍齊出,在城西列陣。昌隆縣城東靠大山,西臨涪江,只有涪江對岸地勢開闊,便於騎兵一戰。
等明軍越過桃花山口,就見大批的唐軍嚴陣以待。
大戰一觸即發。
明軍騎兵和關隴騎兵是騎兵發展的兩個分支。
在黃明遠之前,騎兵更強調個人的騎術和戰鬥力,是“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講究衝擊力和爆發力。後世都認為草原騎兵最精銳,其實騎著河湟馬的涼州騎兵,才是最能打的軍隊。騎兵作戰一般是分散開來,以較為稀疏的隊形進行衝擊,相互之間,拉開作戰空間。
而明軍騎兵,則更講究嚴密的組織和鋼鐵一般的紀律,其牆式衝鋒,最大限度的彌補了士兵的騎術能力的不足,所以黃明遠可以用矮小的蒙古馬組織起這麼大規模的騎兵。
李世民在明軍內部待了很久,深習明軍騎兵的戰術規則。他其實也認為老師是對的,只有如此發展,才能使騎兵完成規模化,否則哪裡找那麼多好的騎手。
不過玄甲軍數量不多,且都是他從老兵中挑選出來的。 這些老兵多來自於關中、關西,擅長騎射,戰鬥力極強。
李世民擔心牆式衝鋒削弱了這些老兵的單兵戰鬥力,因此雖然也如明軍一般進行組織、訓練,加強紀律性管理,但仍求強調了騎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最終跟明軍騎兵還是有所不同。
很快,雙方的戰鬥打響。
獨孤彥雲眼看明軍遠道而來,不等對方立住陣腳,便下令全軍出擊。
他將騎兵一分為三,左右兩翼前出,攻擊明軍騎兵的側面,而他則親率主力騎兵,從中間開啟缺口。
此時唐軍騎兵的數量是略遜於明軍的,可獨孤彥雲對玄甲騎極為有信心,因此並不在意。
眼看唐軍殺來,全旭也是不慌不忙,雖然他已經來不及列陣。
全旭手下三個營的騎兵,差不多三千多人。他命令旗手搖動大旗,最前面的四十五營立刻以團為單位,橫成一列,然後慢慢加速。緊接著其餘各旅各團,皆是如此,跟著最前面一團的身後,列成佇列。
幾乎是轉瞬之間,四十八營的千餘騎兵,已經橫成了八九列的縱隊,相互之間,極為緊湊,左右之間甚至不怎麼留縫隙。
因為隊形緊密,眾人的速度也不快,主要還是保持隊形。
此時離著對面的唐軍只有不到二三百步的距離,第一排的騎兵才開始脫離大隊,平舉長矛,進行加速,而他們身後的騎兵,也依次有序進行加速,前後排開始保持一定的距離。
很快,雙方的騎兵就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