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軍既收降南陽郡,嚴孝武便命令徐世勣領一部攻打旁邊的淅陽郡。

淅陽郡地處秦嶺餘脈,伏牛山南,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向西北經武關通關中,向西沿漢水可入關中,向東南經漢水入襄陽,向東經南陽盆地入河南。最重要的是他離著洛陽城只有不到五百里, 跟潼關到洛陽的距離差不多。

唐軍佔據此地,相當於對山南地區(唐朝的山南道,晉魏之時指商洛、南陽一帶,到了北周擴充套件到今陝豫二省南部、湖北與重慶大部及川東地區,為地域觀念和政治格局而來,非簡單的地理概念)伸出一把刀子, 可四面出擊。

實際上李唐對於山南之地的經略很早便開始。

當初李淵還沒入關中,便派遣李孝恭、陳演壽、馬元規等人南下山南,後來又任命李元吉為襄州道行臺尚書令稷州刺史, 總攬山南之事,並佐以任瑰、李思行、薛獻、薛倩等人。

李淵給李元吉的兵馬、人才俱不少,可惜李元吉真不是那塊料。

再說李元吉年紀又小,又幾乎是半賣半送丟了河東,實在不能服眾,即使李淵用高位強把他推上去,也不可能使得人心畏服。

所以李元吉在山南大半年,並沒有多大戰果。

直到李淵丟失關中,李元吉尚沒有攻破呂子臧佔領的南陽郡城。

此時叄家勢力在南陽郡內,相互攻伐,勢力參差交錯。

李淵南入巴蜀,乃抽調了不少山南的軍隊維持自己的實力。此時在山南地區,負責經略南陽盆地的只剩下山南宣撫使馬元規和其部七千餘人。

若論馬元規手中地盤,著實不小,除了淅陽郡,還有南陽的冠軍(治今河南省鄧州市西北)、順陽(治今河南省鄧州市西)二縣以及襄陽郡的陰城(治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北)縣。

然而馬元規控制著十餘縣, 卻只有七千人, 手中兵力著實捉襟見肘。

對於隋軍來說, 並不想和唐軍開戰,現在不是時機。以隋軍現在的力量,等將河南地區消化完了,自可以力壓之,輕巧取勝,根本不用在此賭輸贏。

但淅陽郡卻是又必須打,否則南陽郡,甚至是河南都安穩不了。

鷹揚南下襄陽,未來更是會決戰荊襄。要是唐軍順漢水東進,截斷荊襄隋軍的退路,後果不堪設想。

此戰對隋軍來說利在速戰,李元吉在西城郡有重兵,一旦相持起來,必引兵來援,這仗就難打了。

徐世勣領一軍西進,跟馬元規的兵力差不多。但他這七千兵卻是如拳頭一般握緊的七千兵,非馬元規分散各縣的七千人馬可比。

於是徐世勣引兵急進,連破數縣, 從側面包圍南鄉(今河南省淅川縣西南)城。

馬元規不敵,只得選擇退守城中。

徐世勣眼看唐軍堅守, 便不斷地派出騎兵搦戰唐軍。馬元規雖然主守,但又屢屢抵不住隋軍,連敗兩陣,傷亡不少。

面對這種局勢,吃了大虧的馬元規再不敢動。

於是雙方在南鄉城下成了隋軍最擔心的相持局面。

南鄉城並不是一座堅城,所以不少部下勸徐世勣日夜攻城,趕在唐軍援軍到來前破城,但這卻為徐世勣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