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隨著柴紹部的覆滅,整個川北防線,實際上已經完全破碎。

大明北路軍的進擊,已經沒有多大的懸念了。

戰後,黃明遼視察戰場,踏著血水,一步一驚。

待見到柴紹的屍體,只見他渾身創傷,幾無一塊好地方,最後也不得不讚嘆道:“真男兒漢也!”讓人將其禮葬。強犧讀犧

······

陽安關一戰,明軍殲敵兩萬餘人,打了入川第一個打勝仗。

不過戰後統計,明軍也傷亡慘重,尤其是右靖衛的四十六軍、四十八軍,幾乎已經打殘。

短期內,很難恢復戰鬥力了。

雖然軍情如火急,但整個明軍在陽安關一戰中打得筋疲力竭。為了保障軍隊的戰鬥力,黃明遼不得不下令三軍修整三日,然後再前進。

不過為了防止唐軍在利州重新構建防線,黃明遼乃下令陳聚率領右武衛兩營騎兵,沿著金牛道南下,騷擾唐軍,打亂唐軍的防禦佈置,為主力的南下爭取時間。

陳聚也是將此仗當作游擊戰打,因此輕兵而出,多布斥候,而他本人更是小心翼翼,穩紮穩打,唯恐冒進,遭遇唐軍的埋伏,陰溝裡翻船。

可出人意料的是,陳聚一路向南,所部一直到了綿谷縣(今四川省廣元市)北十多里,仍未發現唐軍的動向。

綿谷縣是利州(義城郡)的治所,地勢險峻,交通便利,乃是整個川北的核心要地,兵家必爭之處。

根據之前的情報,此地由李神通鎮守,可是有上萬唐軍主力的。

而在黃明遼的原計劃中,要在綿谷跟唐軍完成一場拉鋸戰,才能有入川的機會。

如此要地,沒有唐軍出現,可謂是極大的反常之事。經驗豐富的陳聚也擔心有詐,不敢再向前,只派出數十騎往綿谷縣城方向偵察。

而陳聚本人,更是做好了隨時撤退的準備。

陳聚派出的這些騎兵既是斥候,也是誘餌。在陳聚看來,若是唐軍有埋伏,必然不會放過吞掉這數十騎的好機會。

剛下過雨,路面比較泥濘。可這些斥候一路疾馳,不敢作絲毫停留,向前幾乎殺到了綿谷縣城的外牆了。

眾人小心翼翼,觀察著周圍。

可即使如此,別說埋伏了,連唐軍的一兵一卒都沒見。

這支斥候隊也懵了,唐軍到底在哪?

大著膽子的明軍上前詢問周邊百姓,這才得知,之前屯於綿谷的唐軍,前兩日早就撤走了,城中根本沒有唐軍一兵一卒。

明軍的斥候根本不敢信。這群人只當周邊百姓騙他們,綿谷要地,唐軍怎麼可能不戰而逃。

最後還是領頭的一個旅帥膽大,帶著幾個人來到城門前。

此時城門緊閉,這人便假裝是明軍的使者,在門前叫門。

剛開始沒有什麼回應。

這旅帥等了一會,有些急躁,便要離開。就在這時,綿谷縣城的大門開啟,從中出來一些未著官袍的人。

這些人皆是綿谷縣內的世家大族,都是嚮明軍投降的。制大制梟

至此,眾人才敢相信,綿谷的唐軍,是真的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