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柴紹從興州出兵,全軍趕赴陽安關。

其實柴紹還是不願意聽從李神通的命令,便有心拖一下,然後讓人前往成都,希望透過李建成壓一下李神通。

在柴紹看來,李建成應該看出死守陽安關的弊處。

可沒想到,李神通又連發四封命令,以每天一道的速度,送到柴紹的軍中,並嚴厲警告柴紹,再不出兵,必受處置。

而與此同時,派往成都的人也很快返回。

這信使根本就沒到。

信使回稟,成都發生大戰,他到了綿州便發現道路被封鎖,根本去不了成都。

柴紹聽了,仰天長嘆,滿是悲傷。

此天亡李唐啊!

柴紹在李神通的逼迫下,無奈地從興州沿著嘉陵江南下,直趨陽安關。而這一做法,也使得北面的鳳州軍,徹底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雖然柴紹在順政縣留兵兩千,但對於孤懸在外的鳳州來說,意義並不大。

十月二日,柴紹率領兩萬餘唐軍主力,到達了陽安關,此時明軍尚未趕來。

明軍之前把重點放在了興州方向,兵力佈置在留壩、陽平關等地。而且為了增強漢川郡這一路明軍的力量,黃明遼調集了右武衛主力三個軍,以及竇襲、梁胡郎、王長諧三部,進入漢川郡,使得漢川郡的明軍達到了七萬八千餘人。

這八萬明軍主力集結也需要時間,自然比不上柴紹部南下的迅捷。

陽安關雖號稱關卡,其實是一座小城,緊靠嘉陵江,雖然依山傍水,但其實地形並不顯要。之所以重要,不過是因為身處嘉陵江和金牛道的交匯處而已。

柴紹到了陽安關一看,便皺起了眉頭。

以陽安關的地形和區區兩萬人馬,想擋住十多萬明軍並不容易。柴紹從關中打到巴蜀,對於明軍的戰鬥力很清楚。

而一旦陷入相持,除了身後的李神通部以外,其部不會再有其他的援軍。

不能這麼打啊。

柴紹登上陽安關頭,站在城頭上四面瞭望。眼看東南方向的高山,異峰突起,甚是險峻,便向身旁的陽安關守將盧士良問道:“那是何地?”

盧士良趕忙說道:“此座高山,因形似雞冠,被當地人叫做雞冠山,往北是兩山夾一隘一河道,其隘被稱作雞冠隘,而雞冠山下的高地,傳說是蜀漢大將趙雲聚兵之地,名叫擂鼓臺,與陽安關靠近嘉陵江一側的山包子龍山相互對應。”

柴紹點點頭,沒在說什麼。

當日傍晚,柴紹便將馬三寶叫到了身邊。

馬三寶雖然只是柴紹的家僕出身,但和柴紹年紀相彷,關係親密。柴紹跟著李淵造反之後,馬三寶也屢立戰功,成為柴紹麾下一員驍將。

見到馬三寶,柴紹便說道:“三寶,你覺得此仗怎麼打?”

馬三寶秉性機敏狡黠,多智謀,眼看柴紹的樣子,便知道柴紹有想法,於是說道:“我軍不能困守,非得想法化被動為主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