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同的祥瑞之事翻車後,不少人退縮了一番。甚至有些人都懷疑李子孝的話是真是假。

畢竟這麼長時間,沒人勸得動衛公,怎麼衛公突然就轉變主意了。

不過擁立大功,無比吸引人,足以讓人冒著被厭惡的風險去賭這一遭。很快擔任禮部主事的李守素上了一道《請衛公登基疏》。

“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大業陵遲,世失其序,降及帝躬,大亂茲昏,群凶肆逆,宇內顛覆。賴衛公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大隋宗廟。今衛公欽承莊宗武皇帝前緒,光於乃德,恢文武之大業,昭先帝之弘烈。皇靈降瑞,人神告徵,誕惟亮採,師錫天命。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君其祗順大禮,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

李守素此文,洋洋灑灑,氣蓋群倫,讓人觀之不禁喝彩。

李守素官職不高,但出自趙郡李氏東祖房,在官場上名望極高。

黃明遠看到李守素的這篇奏疏,也是不禁叫好。關東人家,文化底蘊深厚,真不是吹的,讓自己手底下那幫武夫寫這麼一篇文章,還真寫不出來。

黃明遠看完文章,當場便言道:“李守素賢哉博識,穆爾清風。遊情文苑,高步談叢。堪為大才。”

至於文章內容,黃明遠只是言自己“德行不足,不足以承天下。”便推拒了。

不過當日,黃明遠讓人將李守素的這篇文章明發於各衙門,以備各衙門鑑賞李守素文采。而次日,政事堂便轉內廷之詔令,右遷李守素為禮部奉常司郎中,直接是連升數級,從一個正六品官員成了正四品的高官。

有李守素的例子在,眾人終於完全明白了黃明遠的心意,於是各種請黃明遠登基的奏疏,不斷地送到黃明遠的面前。

這些奏疏有文采斐然的,有務實求真的,有乾乾巴巴沒什麼意思的,也有吹的天花亂墜的。但似乎黃明遠志不在此,對於數百道奏疏,全無興趣。

而登基的事,也沒有多提。

眾人只當時機還沒有完全妥當,一連數日,盡往政事堂送奏疏。

而與此同時,蕭後也站出來言道:“昔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幸賴衛公德膺符運,奮揚神武,芟夷兇暴,清定區夏,保乂皇家。今衛公御衡不迷,佈德優遠,聲教被四海,仁風扇鬼區,是以四方效珍,人神響應,天之歷數實在爾躬。衛公當永君萬國,敬御天威,允執其中,天祿永終。”

蕭後是楊廣的遺霜,話語權極高。她的發言,甚至可以說代表著整個大隋楊氏皇族。

而在蕭後站出來之後,這波風潮終於越演越烈起來。

蕭後又想讓人給黃明遠奉上皇帝璽綬,送達傳位詔書,但為黃明遠私底下所阻止。

黃明遠真要是想走傳統禪讓的程式,也就不會等這麼久了。再說“禪讓”這個詞,在文化人眼中,不是一個好詞。

不過有蕭後站出來發聲,黃明遠不能不說話了,於是黃明遠便第二次站了出來,言自己“德行不足,不足以承天下。”

這話跟上次一樣。

然而黃明遠第二次發聲之後,眾人反應過來,衛公難道要三辭三讓?這候 章汜

於是眾人更激動起來,每天勸黃明遠登基的詔書,如車載斗量一般。甚至一些大臣,聯合在衛公府前,請求黃明遠為帝。

又過了兩日,黃明遠第三次站出來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