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脫殼金蟬(上)(第2/2頁)
章節報錯
看來李世民就會這一招了。
只是李世民上一仗就是這麼敗的,這一仗還敢這麼打,屬於記吃不記打啊。
不過鄭言慶不得不承認,李世民這一次計策用的不錯。真真假假,多出少進,將部隊轉移到山上潛伏,差點騙過自己。
鄭言慶思索著,該怎麼吃掉唐軍潛伏的這一部。
而到了第二日早上,一封密信從唐軍之中送出,很快送到了鄭言慶的手中。此信乃是李世民的記室參軍事蘇勖所送,他在信中詳細的寫明瞭李世民的意圖。
“李世民欲藏兵於北山之中,引誘我軍出擊,待雙方決戰之時,從後襲我大營,以圖全殲我軍。”
這蘇勖送的信跟鄭言慶的判斷差不多。不過信中李世民的意圖比鄭言慶預計的還要瘋狂,李世民不僅僅要擊破隋軍,還想全殲。
蘇勖是隋軍在李世民身邊的奸細,很早就是了。
蘇勖是蘇威的孫子,蘇夔的次子,原為長安丞。因為一直留在長安,在李淵入主關中的時候投降了李淵,後來為李世民的屬官。
亂世之中,世家大族各為其主的事情多不勝數,最有名的便是諸葛一家,兄弟三人,魏蜀吳各擁一主,而且皆置高位,還不失去主公的信任,因此蘇威在大隋為官並不影響蘇勖在李唐為官。
不過眼看李唐呈頹勢,蘇勖也不想死守著李氏這一條船,便倒向大隋,暗地裡做起了大隋在李唐內部的奸細。由於蘇勖擔任李世民的記室,官不大,卻能掌握核心情報,因此給大隋傳遞了很多有效的資訊。
而這一次蘇勖意外得知李世民的意圖,擔心鄭言慶不敵,遂冒著風險,將密信傳到了鄭言慶的手中。
鄭言慶以自己的判斷,加上蘇勖的信,前後印證,鄭言慶認為李世民就是要跟自己再打一場防守反擊再破襲的戰鬥。
這是一場孤注一擲的戰鬥。
至於李世民為什麼敢這麼做,鄭言慶判斷,應該是李世民後方出了問題,譬如江陵,或者是秭歸。
而鄭言慶當然要應戰,跟之前調唐軍出川一樣。即使斛律成斷了唐軍歸路,要覆滅李世民,仍得一仗一仗打,在長林打,比在江陵打要容易的多。
到了臨戰前一夜。
唐軍營中又調出一支部隊,繼續往西北方向而去。
鄭言慶判斷,此時唐軍大營中的軍隊,差不多隻有一半左右。難道李世民準備靠這兩萬多人的人馬,來與自己一戰。
即使李世民後手足,假若正面戰場潰敗,也未必能勝,李世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的。
鄭言慶總覺得有些不對勁,但又說不出來。
天很快就要亮了,鄭言慶幾乎是一夜沒睡,這天雖已入了二月,可冷的厲害,也讓人的腦袋越發清明。
鄭言慶走出大帳,準備活動活動筋骨。
此時他望向南方,沒想到天都亮了,天空中竟還有星星存在。
鄭言慶望著那星星,默默地念叨著。
就讓這一仗,成為荊襄最後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