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漢陽之戰(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
漢陽的李長卿、李大亮二人已經圍攻江夏一個多月,但並無一點戰果。
跨江擊城,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唐軍又缺少水軍,雖然兵力佔優,但想突破長江防線,佔領江夏,簡直難如登天。
當然六十四軍也沒有水師,所以雙方大部分的時間是隔著長江大眼瞪小眼。
其實李大亮是不太支援李世民的“北擊東守”的戰略的。他感覺李世民賭的成分更大一些。唐軍和隋軍實力差距這麼大,按部就班的打,根本不能擊敗對方。與其這種帶有拼消耗的打法,倒不如果斷放棄荊襄,退守蜀中。
否則就是能打贏又如何,隋軍如同潮水一般源源不斷,唐軍敗一場就會滿盤皆輸,這種仗,是打不贏的。
不過李大亮也勸不動李世民。
李世民有能力,有野心,更有自信。
李長卿和李大亮部,李大亮軍數量更多一些,不過李長卿無論是官職、年齡、資歷都在李大亮之上,所以李世民在二人的節制上,以李長卿為主。
李長卿的確官更大一樣,地位更高一些,但軍事能力確實不如李大亮。
李大亮認為,既然拗不過李世民,與隋軍決戰無可避免,那就必須奪回江夏,封鎖大江。而唐軍待在漢陽,很難有破敵的機會。不若逆江而上,擇隋軍不備處渡江,然後再回身攻打江夏城。
至少在陸地上,他們可以充分發揮兵力優勢。
但是李長卿不願意。
作為一個老官僚,李長卿比李大亮想的更多,他就不認為他們可以奪回江夏。隋軍一部水師還在巴陵,隨時可以回援江夏。這個時候,他們若是孤注一擲,渡過江去,一旦隋軍水師徹底封鎖大江,他們連返回都不能了。
作為一個世家大族子弟,他必須要考慮家族和部曲。
李大亮和李長卿爭論了幾天,李長卿就是不同意。他以“若全軍出擊,漢陽易為隋軍所趁為由”,死待在漢陽不動,李大亮兵力不足,單以他一部根本不可能攻下江夏,所以根本沒法自己一個人行動,最後只得被李長卿挾制。
二人就這樣在漢陽待了一個多月,有效的攻擊沒發動五次,隋軍的主力便迎了上來。
眼看隋軍援兵趕到,李長卿就想撤。
他本就不想打,而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更沒有底氣。
但李大亮明白,李世民的主力已經北上,正與隋軍決戰。他這裡若是放棄漢陽,則隋軍可從容包圍江陵,甚至是斷李世民的後路。
所以李大亮再不願守漢陽,可非守不可。
李長卿不顧念大局,他得顧念。
於是在和李長卿交涉多次無果後,李大亮和李長卿約定,他率部鎮守漢陽城,而李長卿部一分為三,一部屯駐江北的漢口;一部鎮守甑山(治今湖北省漢川縣東南十里)至臨漳山一線,封鎖漢水,防止隋軍從側翼突襲;另一部駐守翼際山。
而李長卿本人則駐營甑山。
李大亮知道李長卿不想守城,也擔心對方能否守住漢陽城,所以給了他一個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