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反桉雖大,但並未影響到河北的穩定,因為所有人都清楚,無論是關隴降臣,山東世家,還是大隋遺老,都不是新朝政治舞臺的必需品。只要豐州一脈不亂,其他人都是配角,翻不了天。

不過,此事的後遺症還是有所凸顯,至少在關中地區,有些地方已經開始生亂。

之前隋軍入關中,包括竇抗、李幼良等多人先後投降。事後安置的時候,文官還好處理,但帶兵的武將,就不好安排了。

這些人若是劃入野戰軍,則影響戰力和軍隊的穩定性;若是劃入地方軍,則相當於又給這些人掌控地方權利的機會。於是後來黃明遠命關中各衛補充了一部分,地方郡縣抽調一部分,又清理了一部分老弱病殘,剩下的降兵和附兵,約有近四萬人,被黃明遠設為十八軍,作為輔助部隊,直受長安行臺指揮。

十八軍之中,竇軌、李幼良、丙粲、楊屯四人分別為副總管,長孫安業、竇襲、元律、翟長孫、梁胡郎、午士政、獨孤大義、竇誕、呂紹宗、王長諧、史萬寶、賀婁善積、楊及、張佑十四人俱為中郎將。

四萬人分成十八軍,每軍多則兩三千,少則千餘人。

這也是黃明遠故意安排的,使各人互不統屬,互相制衡。否則這四萬多降兵交到誰手裡,都不安全。

此時這十八軍中,丙粲部屯於安定郡,長孫安業、翟長孫、獨孤大義、竇誕、史萬寶五部在天水郡和漢陽,其餘諸軍,皆駐紮在關中。

竇抗叛亂的訊息,黃明遼比旁人知道的早的多,不過兄長卻嚴令他不得動。整個關中,除了陳倉、潼關不能丟,連長安也是可以放棄的。

竇抗被殺一事,既是挑戰,又是機會。

一個測試關隴勢力忠誠度的機會,一個測試無數關中降將和軍隊是否可用的機會。

······

竇抗叛亂被殺之事傳到長安之後,黃明遼便立刻見了在行臺擔任戶部郎中的竇德明。

竇德明聽到此事後都嚇傻了。

黃明遼卻並沒有對其問罪,而是好言撫慰,更言“竇抗之罪,乃一家之罪,與竇氏無關”,而且還讓竇德明前往藍田,去勸阻駐紮在那裡的竇襲。

黃明遼這一番舉動,著實感動了竇德明,直讓竇德明激動地流涕叩首。

黃明遼當然不是真的完全信任竇德明,之所以下這番功夫,乃是覺得竇德明聰明而機敏,又出身大族,與其餘關隴家族有盤根錯節的關係,是個可破局之人。

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朝代,治理一個地方,都不可能少了當地人的支援。大隋沒法完全信任關中人,也沒法獲得對方的信任,倒是可以推出幾個“千金馬骨”式的人物,以點帶面。

竇德明其實也並不是完全對大隋忠心,他們這種世家子弟,從小受的教育就是為了家族利益而生、而死,很難完全忠於一個君主。

竇德明之所以不遺餘力地支援投降大隋,既是因為他認為天下必為黃明遠所得,如此做是為了保全家族;同時也是為了爭奪家族內部的權力。

竇德明看得很清楚,時代不一樣了,竇抗他們所追求的,都是老黃曆了,不頂用。大勢已定,再守著那些舊見,乃是逆天而行。現在非得不遺餘力地往上爬,在衛公這裡紮下根,竇家才有再起的機會。

出了行臺府,竇德明就直奔藍田縣。他很清楚,竇軌和竇誕不指望了,竇抗謀反身死的訊息傳出,二人必然是會反的,誰也攔不住。他就怕竇襲也跟著一起反了,那竇家就完全陷入滅頂之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