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取巴東之後,便屯駐在白帝城。

這也是李世民的野望之地。

從白帝城向東,順江而下,到江陵城有八百里的距離。而點兵東向,雖做不到千里江陵一日還,可也用不了數日,便可兵臨江陵城下。

李世民是從關中打過來的,所以他比所有人都清楚秦嶺之難越,想從川中殺入關中,非得兵精糧足,然後等待天下有變,才有可能成功,否則便是痴心妄想。

因此李世民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了東面,希望能從荊襄殺出一條路來。

李世民自平亂之後,在白帝城並未待多久,便被李淵一紙詔令招回了成都。

李世民知道這是為了什麼。

半個多月前,從東面傳來訊息,隋軍在九江大破梁軍,殲敵十五萬,之後沒多久,蕭銑的使者就到了白帝城,前往成都都是李世民派人護送的,所以他比所有人都清楚蕭梁使者的來意。

對於李世民來說,這是一個機會。

到了成都之後,李世民幾乎沒有歇息,便被李淵招到了唐王府上。

進了堂中,長兄李建成還有族叔李神通以及尚書左僕射裴寂、納言劉文靜、吏部尚書殷開山、禮部尚書蕭璟、戶部尚書獨孤纂、兵部尚書唐儉、工部尚書劉世龍、刑部尚書權如久、內史侍郎於志本、黃門侍郎溫大雅等人俱在。

基本上算是李唐核心人員都來了,也可看出李淵對此事的重視。

見到李世民,李淵便和顏悅色地問道:“我兒辛苦了!”說著便上前拉著李世民的手,坐到自己的右側。

對於李淵來說,散關之戰和巴東之戰後,自己這個二兒子就成了他心中的寶。畢竟李淵屢戰屢敗,實在太需要一個能打仗的人了。

而李世民的地位、權利也遙遙直上,已經不弱於李建成了。

相比較歷史上李淵對於李世民一邊用還要一邊制衡,現在的李淵根本沒有那個心思。他還得指望這個兒子替他將隋軍擋在巴蜀之外。

李淵另一側坐的是世子李建成,他和李世民一左一右分坐在李淵的兩側,倒像是分庭抗禮的樣子。

底下的眾人看著這場面,更是心思各異。

不管李淵是有意還是無意,今日的舉動,著實顯得有些意味深長了。

父子寒暄幾句之後,李淵便讓人將蕭梁使者的來意告訴了李世民,還讓人遞上了國書。

李世民將國書拿在手裡,細細地看著內容,在場之人,一言不發。

過了一會,李世民看完國書之後,才說道:“阿耶,我聽說蕭銑這個人素來自負,自詡為皇室之後,極為清高,可今日這封國書,卻寫的有些低三下四,這說明蕭銑真的已經山窮水盡了。”

李淵點點頭道:“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二郎覺得,蕭銑向咱們求援,我軍到底該不該出兵?”

李世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不知父親和眾位相公是何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