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輔公祏之亂(十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雄誕率領五十八軍進攻長江以南的叛軍,雖然聲勢不如杜伏威,可戰果並不弱於對方。
長江以南的叛軍,主要是馮慧亮部和龍龕部。
馮慧亮在奪取了苗海潮部之後,便一直待在當塗,沒有返回歷陽,也沒有繼續向江寧進軍。
實際上對於造反之事,馮慧亮是不太支援的,但有單氏和輔公祏領頭,他也認為是杜伏威在暗中操作,遂同意了此事。
他佔領當塗之事很順利,但之後事情的發展則遠出乎他的意料。先是輔公祏稱帝,接著杜伏威領兵平叛,昔日江淮軍的一、二號人物在歷陽展開了殊死搏鬥。
馮慧亮知曉自己受了矇蔽,但是反已經造了,人也殺了,想回頭也回不去了。只是馮慧亮不願再跟著輔公祏,看輔公祏稱孤道寡的醜態,但他本身也不知道何去何從,所以一直在當塗沒有動。
王雄誕在天門山一帶登陸,然後逼近當塗。
馮慧亮聽聞這個訊息之後,便下令據守城池,不與王雄誕戰。
當塗是個軍事要地,乃江寧往南之屏障,城池高大堅固,並不易被攻破。
王雄誕知強攻不可,便準備智取。
這些日子,王雄誕一路前來,沒遇到馮慧亮的任何阻擋。因此對於馮慧亮的心思,王雄誕的心中也明瞭不少。
王雄誕判斷,馮慧亮的抵抗意志並沒有多少。
於是王雄誕寫信一封,讓人送入城中。這信也沒有提勸降之事,只是盡述了他們昔日的舊事。
馮慧亮也是濟陰人,跟王雄誕是同鄉,是最早一批跟著杜伏威的將領。
馮慧亮正嚴陣以待,可沒想到最先收到的竟是王雄誕的信。在信中,王雄誕講了大軍在淮北的力戰,下邳降苗海潮,海陵破趙破陣,安邑破宋灝,左才相的背反等等舊事,一眾兄弟,幾經生死,才在歷陽安下腳來,頗不容易。直看得馮慧亮是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自己本來是個忠臣,從未行過不義之事,怎麼就落到今日這個地步。
第二日一早,王雄誕一個人前往城下叫門。
昨日未見馮慧亮是怕對方尷尬,今日有那封信為紐帶,若馮慧亮有心投降,話便好談了。
而且為示誠意,王雄誕是單人叫門。
果然,此舉立刻讓馮慧亮大為感動。他本就不想打,只是因為已經參與進叛亂之中,擔心受到報復,所以不得不困守當塗。
王雄誕此番叫門,乃向馮慧亮保證,世子有令,凡被輔公祏矇蔽而參與叛亂者,只要心有悔改,可既往不咎。
什麼叫心有悔改,就是願意投降。
在王雄誕的一番勸說之下,馮慧亮選擇放下武器,開城投降。
王雄誕兵不血刃,乃順利佔領當塗。
既克當塗,王雄誕沒有選擇與杜伏威會師,而是繼續沿江之下,支援江寧城。
駐守江寧的乃是吳州副都督郭行存。吳州的情況跟揚州差不多,雖然治所是在江寧,但偏於域北,南面諸郡,離著江寧較遠,一旦有事,難以支援。於是吳州都督府便設在吳郡,而又令副都督駐紮在江寧。
江寧跟江都條件差不多,兵力亦不少,因此牢牢地擋住了南渡的龍龕。
此時王雄誕西進,到達石頭城,乃命人乘高據險,多張旗幟,夜裡縛扎炬火於樹上,遍佈山澤之間。
龍龕以為隋軍主力到達,心中大為驚懼,於是燒營而逃,準備退往新安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