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揚兵進豫章城下,並未急著對豫章城發起攻擊。而是就地修建起防禦工事,將大營修得滴水不露,又囤積糧食,做足了長期據守的準備。

諸將不解,這是要打攻城戰啊,還是防守戰啊。

而黃維揚紮下大營之後便, 也不攻擊,靜靜地等待著。

之後林士弘向蕭梁求援,蕭銑派十多萬軍隊東進的訊息傳來,諸將皆是很緊張。

蕭銑居上游,隋軍居下游;蕭銑和林士弘內外結合,隋軍是腹背受敵;蕭銑據天時, 林士弘據地利,隋軍天時、地利都不在手,若是等到梁軍殺到豫章城下, 這仗就不好打了。

因此諸將皆認為要儘快向豫章城發起攻擊,在梁軍趕到之前,佔領豫章城。

甚至還有人認為,此時此刻,江南並未做好全取荊襄的準備,為了避免過早的刺激到蕭銑,不若暫且退兵,等待時機。

至少也得暫避鋒芒。

不得不說,這個建議其實很中肯。荊襄有兵四十萬,雖然是虛的,但就是隻有一半,也得二十萬。而整個江南行臺,可用兵力加起來不到十萬,又是逆流西進,異地作戰,完全不佔優勢。

不過黃維揚深思熟慮之後, 否決了這個建議。

黃維揚有些貪心,他想既攻克豫章,又要擊敗蕭銑的這支援軍,獲得一場全勝。

這次征討林楚,其實是黃維揚第一次大規模領兵作戰。之前無論是攻滅李子通,還是收復江都城,都是勢大於利,用的是巧勁。而淮南之戰,最大的功勞則是黃維烈堅守懷寧城。

這些只能體現出黃維揚的帶兵能力,但並不能體現出黃維揚的真實指揮能力。

而這次進擊豫章,才算是對他最大的挑戰。

而黃維揚很明顯犯了年輕人常犯的錯誤,好大喜功,求大求全。若是黃明遠在這裡,肯定選擇先攻取豫章,再迎擊梁軍,甚至退守九江,等著梁、楚聯軍反擊。

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實力越強,越忌諱冒險行動。

黃明遠在給兒子佈置手下左助人員時也犯了一個錯誤, 黃維揚身邊的人多是年輕人或者資歷淺的人,黃明遠這麼安排本來是因為黃明遠擔心黃維揚年輕, 資歷不夠,若派一些老臣、重臣,會導致一些掣肘,但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問題。

軍中因為沒有其他說話有分量的人,所以在黃維揚一意孤行的時候,沒人能夠有效阻止。

包括黃維烈、杜伏威、蘇烈等人都是年輕人,自然願意攬取這份大功。

唯一一個感到不妥的是久經戰陣的歐彥,但他初次和黃維揚共處,對黃維揚的性格並不瞭解,也不好輕易阻攔。

於是黃維揚就拍板定下了圍點打援的策略。

黃維揚雖然顯得有些冒進了,但能力還是沒問題的。雖然他經歷的戰事較少,但從小耳濡目染,又受過最正規的皇室教育,軍事水平至少也是八十五以上。

圍點打援,說起來很容易,但若是真正操作起來,極其困難。正如眾人擔心的那樣,搞不好就會被對手來個內外夾攻,腹背受敵。

尤其是圍的這個點,一不小心,就給你來個中心開花。

所以黃維揚決定,先狠狠地重創豫章守軍一番,至少也得打得對方沒有反擊之力。這樣他才能騰出手來,調集足夠的兵力迎擊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