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一場了能夠讓杜伏威、闞稜二人名揚天下的一場大戰。若無廖凌這支援兵,林士弘的主力怕是要盡數交代到這裡了。

戰後,楚軍潰敗五里,方才重新紮營。這一仗打的,讓林士弘既丟了裡子,又丟了面子。不提讓闞稜殺到面前,他本人遭遇羞辱,又差點做了俘虜。光是一場大火,讓楚軍的船隻燒燬了三分之二還多,六艘攻城船也全部報銷,整個水營,完全損毀。

至於陸營稍微好些,但也是七成的營帳、五成的糧食、四成的其餘物資儲備全部在這場大火中化為烏有。

而且這一戰楚軍損失不下兩萬人,剩下的軍隊,也是混亂一片,軍心大損,非得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戰鬥力。

仗打到這種程度,已經是沒法再打下去了。

諸將也紛紛勸林士弘退兵,返回豫章。

但林士弘卻是有種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架勢,這一次他誰的話也不聽,非得攻破懷寧城不可。

為此他下令留守豫章的大將林震率領三萬人馬趕來懷寧支援。

不少人都覺得林士弘有些瘋了。

林士弘的二十萬人馬,看起來是不少,其實完全是窮兵黷武的產物,而且還是虛的。簡單來說,江西七個郡二十四個縣,在大業四年一共八萬六千戶。當然這個資料肯定有瞞報,但總體不會超過十萬戶。

即使江西亂的不嚴重,百姓損失也不多,但也不可能出二十萬兵。

林士弘實際的兵力差不多約為十二三萬,加上後來張善安投靠帶來的萬餘人馬,還有林士弘後來招降的隋軍,以及各種投靠的私兵力量,總數最多不會超過十六萬人。

林士弘此次北上就帶了九萬人,其弟林藥師帶著萬餘人馬經略嶺南一帶,再去掉分守各地的兵馬,林震手中的三萬人馬是楚軍最後的三萬人馬。還多是老弱病殘,根本不滿員。

將這三萬人調來,那江州七郡不就成個空殼了。

最後司空王戎好說歹說,才打消了林士弘這番念頭,但林士弘仍沒有放棄攻打懷寧城的計劃。

不破懷寧,絕不撤退。

按道理來說, 林士弘能從一個小人物成為一代梟雄,是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的,他不是看不到和隋軍死磕的後果。

但是林士弘作為天子,考慮問題不能只從軍事上出發,他必須對全域性通盤考慮。

雖然整個楚國的權利盡在林氏手中,但並不意味著操氏沒有反抗之力。說實話當初林士弘能在操師乞死後成為義軍領袖,除了他本身實力強大、威望顯著,還因為當時義軍覆滅在即,操家人怕了,所以將位置讓給他。

但現在他們度過危機,他也成了天子,風光顯赫。操家人不考慮當初他臨危受命時的艱辛,一心認為是他獨吞了當初操氏家族的勝利果實,並希望奪回來。

整個操家的實力並不弱,六個大將軍中,除了他兩個弟弟,唐野、李強跟操天成關係很好,尤其是李強,他是操師乞的結拜兄弟,更支援操家。

林士弘北上淮北,就是希望透過佔領江淮,來攤薄操家在楚國內部的實力。若是就這麼敗了,狼狽地回到豫章,他怕是就要面對操天成的群起而攻之了。

林士弘不願接受這個結果,所以他必須得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