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江南行臺(第1/2頁)
章節報錯
黃維揚再返回江都已經是四月份了。
黃維揚到了江都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行臺,設官署,重整軍隊。黃維揚之下,其弟黃維烈領行臺尚書左僕射,不過算是掛名,行臺的主要事務由分領行臺尚書左右丞的揚州巡撫戴胄和凌敬二人負責。
暮春時節,江南草長,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個時候,本該是一個令人沉醉、著迷的季節。
可惜江南事務繁雜,黃維揚又是新上手,哪有這麼多的閒情逸致去欣賞這春色。
黃維揚此次再回江南,不同於歷史上楊廣平陳, 有高熲、楊素等人為其籌謀,他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而黃維揚的身邊,裴矩、黃明襄等人盡回信都,底下之人都是辦事之人,整個新設立的行臺,從文到武,大事小事都需要他一人處置。
黃明遠也是故意的。
能做事是一個能力,但只是將才。能夠協調大局,統籌佈置,才是真正的帥才。天子未必會做事,但一定要會統籌。
黃明遠願意給兒子再加一點擔子,這是一個好機會。
黃維揚也算沒辜負黃明遠的期望。
自到達江都,便廢寢忘食。幸好有揚州巡撫戴胄和凌敬佐助,依託黃明遠給黃維揚配置的幕僚,很快便搭起了江南行臺的班子。
黃維揚很清楚,他在江南最重要的目的便是開疆拓土,平定盜匪。若是單純的治理地方,州、郡、縣府機構便夠了, 也不需要設立行臺。
所以今後的工作重點,就要主抓軍事。
於是黃維揚將行臺大部分的政務盡交給戴胄處置,他自和凌敬二人主持軍隊的改編工作。
整個江南行臺三州,有軍隊差不多約十六萬。
黃明遠雖然在三州分設了三個都督府,負責綏靖地方,但軍隊的劃分並不清晰。
黃維揚遂從其中抽調了七萬精銳。以原黃維烈部、左天成部、陳稜部、杜伏威部四部的主力為核心,新建天策衛,以黃維烈為總管,陳稜和杜伏威二人為副總管,駐江都。
以原江南之兵和王增辨所部主力新建神策衛,以歐彥為總管,管崇和王增辨二人為副總管,駐京口。
兩衛直屬於行臺,主征伐,相當於黃維揚的兩條臂膊。
除了兩衛之外,以黃維揚和黃維烈的本部主力為核心,還抽調各軍精銳,改編為左、右衛率營,算是黃維揚的直屬警衛,跟太子十率差不多,由蘇烈和程名振二人分別統領。
這是黃明遠特許的。
天策、神策二軍隸屬行臺,調動歸行臺指揮。而左、右衛率營是黃維揚的直屬部隊, 其指揮不受任何人的約束。
天策、神策二衛軍加上左右衛率營, 共八萬四千人馬。
黃明遠又命大將張長遜、周紹範率領一萬五千水師南下支援,由張長遜統轄江南三州的水師部隊,所以整個行臺可控的兵力差不多有十萬人之多。
這些都是黃維揚未來西征的主力軍。
黃維揚建立兩衛軍之後,便將地方的綏靖工作交給了三個都督府。
淮南之地,雖先後有殷恭邃、張善安、張子路等人禍亂,但此時基本上已完全重歸大隋治下,不過地方上並不安穩,盜匪叢生,私人力量到處肆虐。而江南地區雖未有大的動亂,但山嶺叢林無數,小股的武裝勢力就沒有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