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基是八月六日一大早收到李淵求援訊息的,到了下午未時左右,便率軍離開了長安城。

從長安城到東渭橋有四十多里,本來最合適的時間是早上前往,當日便能到。但李孝基根本不敢耽擱,只得趕著下午,準備急行軍連夜前往。

半日之間完成集結而出發,本就是一個奇蹟,當然李孝基出發的本能更早。

不過李孝基謹慎,他在上午三軍集結的時候,便派出去數十撥探馬,搜查整個東渭橋方向。直到在方圓十多里的範圍內沒有發現隋軍,他才敢出擊。

眾人從未時出發,輕裝簡行,四十多里的距離一路狂奔,到了下午近戌時,已經離著東渭橋不遠了。

雖然唐軍是急行軍,而且只攜帶了三日的口糧,沒有龐大的輔兵和物資拖累,但受限於時代,士兵還要攜帶盔甲和防禦器械,這速度也沒有快多少。

入了八月,夏日已經逐漸轉短,到了戌時,天雖未完全黑,但太陽也早就落山了。

此時遠望東渭橋,影影綽綽,模糊一片。

雖然三軍走了整整一下午,疲憊不堪。但李孝基並不準備休息,而是下令繼續前進,在東渭橋邊上紮營。

東渭橋以南,盡是平原,毫無遮掩,不利防禦。

到了東渭橋,背水紮營,方是安全。

因為一下午的急行軍,而且途中沒有歇息,三軍士兵,很是抱怨。不過眼看東渭橋在望,眾人也只得強忍著疲倦和怨氣,持續行軍。

李孝基不是不知道軍中的怨言,若是可以,他也不會如此倉促的行軍,但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不僅僅是李淵求援的急迫,他更擔心行軍途中會遇到隋軍的遊騎,引來隋軍主力的圍攻,所以才會分秒必爭。

戌時過半,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而唐軍也終於趕到東渭橋。

李孝基乃下令三軍紮營、吃飯,進行休息。

而與此同時,李孝基又派人乘小舟橫渡渭水,與李淵聯絡。渭河以北的情況,李孝基是著實不清楚,接應之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駐足遠望,渭北方向,一片霧濛濛的樣子,什麼也看不清。

李孝基的心也一片陰鬱。

時至今日,他也不得不長嘆一聲,李唐的未來在哪裡。

李孝基待在岸邊,正準備回軍中,便感受到大地輕微的顫動,

這種顫動剛開始並不強烈,但隨著時間流逝,震動的強度不斷地增加。到最後,他竟然感受到大地在躍動。

李孝基滿臉的恐懼。

是騎兵,是隋軍的騎兵。

“敵襲!”

整個唐軍,剛剛到達渭河邊上,因為眾人疲憊不堪,連營帳都沒開始搭建。一眾人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吃著兜囊裡的麵餅,靠在一起休息。甚至都有人因為疲憊,打起鼾來。

尖銳的聲音劃破了漆黑的夜空,也驚醒了所有休息的唐軍。

眾人不停地嘶喊著,希望可以組織隊伍抵抗,但讓一支已經倒下的軍隊再次站起來,哪是那麼容易的。

長途跋涉雖然疲憊,但只要一直走,還可能撐下去。可一旦鬆了這口氣,停下來休息,短時間內,就再也別想重新趕路了。

唐軍也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