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滅秦(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候多。五營屯北地,萬乘出西河。
單于拜玉璽,天子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風橫大歌。
從涇州往西二百里,便是歷史上的古漢蕭關。
蕭關是關中四至,而漢蕭關臥於隴山之中,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
歷史上秦蕭關、漢蕭關、唐蕭關、宋蕭關因為防禦敵軍不同,所以位置各不相同,但皆稱蕭關。後世蕭關已經不僅僅具體指哪一個地方,而是已經成了一個地理名詞。
同羅朵兒留守原州之後不久,便率軍南下,移師蕭關。
此時的蕭關,尚是漢蕭關,位於後世的固原東南。
同羅朵兒手中有萬餘人,看似兵力充足,但其中有八千人是翟長孫帶來的關西新兵,真正能戰之兵,只有兩千同羅部的舊騎。
以兩千騎兵守山川險峻之地,並不容易。
同羅朵兒只得一面練兵,一面從原州徵調物資。
幸好原州是個西北重鎮,武器、裝備充足,床弩、弩炮、投石器都不缺,也能充實蕭關的守禦。
整個蕭關,並不是一座單獨的關卡,而是有多關卡組成,依託彈箏峽而建(今寧夏瓦亭峽)。彈箏峽是三關口以北、古瓦亭峽以南的一段險要峽谷,有涇水相伴,傳聞風吹流水,常聞彈箏之聲,故此地名彈箏峽。
而整座蕭關,最重要的便是瓦亭關,瓦亭關建在瓦亭山上,北高南低,依山傍水,扼守彈箏峽。這裡是蕭關的北入口,也是蕭關的咽喉。
另外還有南側兩道關卡,與瓦亭關合為蕭關三關,故後世也叫這裡三關口。
同羅朵兒自守瓦亭,又令同羅突呂和阿結思分守南側二關。再加上還要留一部分人屯駐原州,兩千老兵,這麼四下一分,每人手上能用的,也就是三四百人,只有同羅朵兒手中多一下,有八百人。
自黃明遼離開之後,同羅朵兒便一直經營蕭關防線,但一直等了快一個月,也不見有西秦軍東歸。
而且自黃明遼離開之後,也是音訊不通,訊息全無。
她擔憂黃明遼的情況,更是夜不能寐。
至於蕭關的守軍,一開始情緒的確比較緊張,但過了這麼長時間,不少人都以為西秦軍不回來了,因此不同程度的鬆懈起來。
沒人知道戰爭為什麼來的這麼突然。
薛仁杲從涇州城西進,連續馳奔兩百里,直到蕭關前。
眼看蕭關已經掛上了隋軍的旗幟,他心中更驚,立刻下令三軍猛攻蕭關,打通西歸的道路。
最先和西秦軍接上戰的是位於西側的南關。
彈箏峽內,兩山絕壁,谷地狹窄,整個關卡幾乎是擠在兩山之中的。這種險關絕地,簡直是天塹。
而秦軍扛著粗製濫造的攻城器材,便向南關發起攻擊。
對於薛仁杲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他沒有多少富裕的時間了。所以面對險峻巍峨的南關,薛仁杲只能是用上了最笨的攻城辦法,用人命填。
因為關口狹窄,軍隊不能同時展開攻擊,薛仁杲就就將萬人分作十隊,每隊負責三個時辰的攻擊,連續不斷,絕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