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遼發現中計之後,又緊急往藍武道方向趕。雖然黃明遼心中也清楚,若猜測為真,李淵怕是已經走了。

但不走這一趟,弄清楚李淵的動向,他心就不安穩。

幸好此時,從新豐趕來的馬隊也與黃明遼部匯合。

數千精騎,平日裡都是馬上生,馬上死,要沒有戰馬,這仗還真不會打了。

黃明遼也清楚步兵的體力已經到了極限。於是下令步兵留在灞上就地休息,而黃明遼率領騎兵往藍田大營回折。

果不出所料,眾人趕到藍武道上,終於發現了大股的唐軍南下的痕跡。

這次唐軍沒有遮掩,因此大軍走過的痕跡,清晰可見。

黃明遼順著唐軍南下的痕跡一路追蹤,直到了庫谷口外。

望著這個水陸相擁的山口,黃明遼猜測,這裡應該就是唐軍新發現的道路了。只是不知道從這裡往南,是直通金州,還是通到漢中或者上洛。

在此山口待了沒多久,黃明遼留了一些斥候在此地觀察,又命一部騎兵在藍武道阻截唐軍殘部,而他自率主力,返回灞上。

諸將有些不解,之前為了追上李淵,黃明遼彷彿是拼了命一般,不停地來回運動,現在眼看李淵就在眼前,黃明遼怎麼不走了。

黃明遼卻是很清楚,騎兵進入秦嶺,就相當於完全放棄長處,就敵人的短處了。

李淵在如此兵敗之時,尚能理智清晰地巧妙設計,說明他並沒有為兵敗所影響。而這麼一個頭腦清晰、思慮周全之人,難道不會選擇在有利地形,打一場伏擊戰,振奮軍心嗎?

黃明遼不敢賭,因為他知道這種機率太大。

而且就是沒有遭到伏擊,李淵已進入秦嶺之中,在崇山峻嶺,森林茂密的山林之中再想再找到他也難了。隋軍現在兵力嚴重不足,他不能將有限的兵力用在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上。

有些時候,承認失敗,也是一種正確。

回去的路上,黃明遼又派人前往藍田關,通知李仁政、衛文通二人接管藍田縣。現在李淵逃了,藍田關甚至上洛郡的意義,已經降到了最低。

從庫谷口到灞上,不到四十里地。因為無需趕路,所以士兵們走得很輕鬆。

大軍連續折騰了數日,現在總算看到了曙光。

可黃明遼卻是愁眉不展,一臉陰鬱。

雖然此戰之後,關中的大局基本上算是定下了,可走了一個李淵,他們這一戰的戰果,瞬間少了一半。巴蜀之地,天府之國,多年未經戰亂,人口充沛,,條件不亞於關中,簡直是天選之地。

李淵到了巴蜀,在關隴世家的佐助下,可以輕輕鬆鬆拉起一支十多萬的軍隊,進可攻,退可守。

而隋軍,哪裡還能再有如此良機,輕鬆剿滅李唐。

今日之失,恐來日付出千倍、百倍之代價,亦無法彌補啊。

兄長將如此重任交託,黃明遼都不知道該怎麼向兄長交代。

三軍到了灞上,天都快黑了。

黃明遼還沒到營中,便有人從營中趕來迎接。前來之人,正是右屯衛軍錄事參軍事史安民,他給黃明遼送來一個重大訊息。

長安破了,而右屯衛軍已經接收了長安。

當日張文遠在高陵城下,利用猛火油,重創了唐軍。原本抱著必死信念的唐軍,在猛火油和隋軍鐵騎的猛烈攻擊下,一舉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