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水遁突圍(第1/2頁)
章節報錯
相比較滿心算計的竇抗,在渭北對抗黃明徵的李神通的心思就純正多了。雖說渭北諸縣,算得上李神通的地盤,就這麼放棄,李神通的利益損害最大,但為了李家,李神通雖說是咬著牙,但也願意接受。
不過李神通有心撤退,但又撤不動。
李神通麾下,有本部玄戈軍和張平高的天節軍,全軍約三萬人馬。其中天節軍主力盡屯於同官縣,是唐軍在關中最北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而李神通率玄戈軍主力,屯於華原縣,一面護衛同官縣後路,一面迎擊黃欽山方向的隋軍,防止隋軍,突入關中。
自黃明徵南下,到七月份,雙方在鳳凰谷、黃欽山——同官、華原一線對峙了整整六個多月。
其實黃明徵不是沒有機會突破這條防線。
在雙方兵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李神通這個被黃明遠評價為“比豬強不了多少”的蹩腳統帥的軍事水平遠比不上身經百戰的黃明徵。
而張平高也是一個基層將領,驟然顯貴,他在晉陽起兵前只是一個鷹揚校尉,甚至沒有領過千人以上的部隊,其指揮能力自不能和黃明徵相比。
所以開始雙方兩場野戰,均以唐軍告負。
之後張平高不敢再戰,而是選擇死守堅城。但黃明徵並沒有乘勝攻擊,而是半包圍同官城,隔三差五的對同官城發起攻擊,如應付公事一般。
這種奇怪的場面,倒不是黃明徵怯戰,而是黃明徵故意用這種辦法拖住李神通的三萬人馬。
越是大決戰,越要穩妥。
對於已經將唐軍四面分割的隋軍來說,已經不求謀一場來個大勝以改變戰局了,一點一點消耗唐軍的實力才是最穩妥的辦法。各路隋軍,環環相扣,而某一處貿然出擊,一旦失敗,很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全域性崩潰。
所以黃明徵以拖代戰,牽制住李神通數萬人馬,使其不能動彈。
當然拖不是懈怠,所有的拖延,等的便是黃明遼兵入關中這個大變局。所以今日李神通準備突圍,終於給了黃明徵一個破敵的機會。
李神通要突圍,很困難,需要面對兩個問題。
一是李神通和張平高二人,兵分兩處,一在同官,一在華原。李神通部還好一些,並無隋軍包圍,可以迅速撤退。但隋軍幾乎是半包圍同官,又有騎兵優勢,張平高若貿然撤退,恐傷亡慘重。
但現在問題是張平高必須得放棄同官縣。
李淵的計劃是讓黃明徵和薛仁杲在渭北交戰,此乃驅狼吞虎之計。若黃明徵被張平高擋在同官,虎未來,狼已進,那就不是驅狼吞虎,而是引狼入室了。
所以李淵在給李神通的信中要求,無論如何,得給黃明徵放開一條直面薛仁杲的通道。也就是渭北的同官、華原、三原、雲陽(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這西面四縣,必須放棄。
這可讓李神通為難了。
眼看李淵要求的時間越來越近,李神通沒辦法,也不想辦法了,索性便強制要求張平高強行突圍,而他本人則在華原進行接應。
不得不說,這命令,跟要求張平高去送死沒區別。
張平高接到命令,也大驚失色。他待在同官城,面對黃明徵,也只是勉強應付,這向南突圍,跟對方打野戰,不是自尋死路。
張平高如熱鍋上的螞蟻,是束手無策。
這時張平高部下將領李大亮建議張平高,可走水路突圍。
李大亮出身隴西李氏武陽房,是大隋名將前朔州總管武陽郡公李充之子。李大亮雖文武雙全,但其父李充因被人告發有謀反之意而被撤職,所以李大亮這個身份有問題的人,在大隋楊廣那裡,也就只能做個兵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