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是七月十二日離開的長安,十八日到的同州城。

而算是之前的時間,大約十多天,隋軍佔據蒲津關之後,並未向同州城發起攻擊。

等到李淵率十萬大軍到達同州城後,隋軍彷彿神兵天降一般,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將整個同州城半包圍。

同州城在洛水的東岸和北岸,整條洛水和隋軍部隊連在一起,彷彿將整個同州城給圍住了一般。

張文遠和劉雲芳二人,各在同州城的北面和東面紮下了大營。還有水軍從黃河之中沿著渭水、洛水逆流而上,佔據了同州城南側的沙苑(陝西省大荔南洛水與渭水間一大片沙草地)。

但隋軍並未向同州城發起攻擊。

隋軍的雖然是域外作戰,但糧食都是透過黃河和其之流轉運,並不費事。

李淵看著隋軍有些令人生疑的動作,不知道這是為何。張文遠和劉雲芳都是宿將,不會不明白,留給自己的時間越多,自己準備的便越充分。按道理來講,二人應該在自己到來之前攻打猛攻同州城才對,這十多天的時間,以隋軍的戰鬥力,完全可以攻破同州,或者圍點打援,都有可能。但二人放著同州一直不打,倒像是有意讓自己趕到同州一樣。

李淵雖然一時還看不清隋軍的意圖,但卻是覺得自己此次親征有些冒失了。

雖說同州作為長安的屏障很重要,但自己也不該這麼冒失地渡河進駐城中。現在十多萬大軍在同州城中,三面環敵,而隋軍的水師則隨時可以逆流溯游到自己的身後,隔斷同州與長安的聯絡。

一旦後方出事或糧道出問題,撤退都來不及,

自己應該屯駐在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巴邑鎮)的。隔洛水與隋軍相望,既能隨時支援同州,又方便隨時撤退。

雖然覺得不妥,但李淵也沒有立即撤退。

打仗不是過家家,十多萬大軍的轉戰,想撤退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一旦撤退途中,隋軍尾銜追之,很可能會引得全軍崩潰。

不過原本準備調蒲城的馮少師趕到同州,被李淵改成調往下邽。

下邽縣在同州到萬年之間,北臨白渠,西有沙苑,東南臨金氏陂,乃是從同州到長安的要道。李淵調馮少師駐紮於此地,也是為了守護好自己的後路。

李淵進入同州城,雖然隋軍主動出擊,圍住了城池,但並未向同州城發起攻擊。

這著實出人意料。

本來硝煙四起,馬上要成為決戰之地的同州,滾滾煙塵彷彿突然之間便降了下來,整個同州之地出現一種詭異的安靜。

張、劉二部,不出擊、不搦戰,就待在營中,好像是孵小雞一般,一點也沒有主力大軍的氣勢。

這詭異而安靜的氣氛,實在讓人心裡不住地跳。

“看不出隋軍想幹什麼啊!”

這幾日李淵不斷地思索隋軍的意圖,甚至還主動派軍隊試探隋軍,但並沒有什麼回應。隋軍好像將他們引到預設的戰場之後,就睡著了。

“隋軍到底在等什麼?”

李淵作為一個合格的梟雄,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關鍵。

隋軍如此蟄伏待機,最大的可能便是在等待什麼。只是不知道是等待援軍,還是等待哪裡破局。

李淵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