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兵入漢中(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八百里秦嶺,橫亙關漢,山巒起伏,千崖競秀。其巍峨山嶽,宛如利斧,將整個南、北大地一刀切開,分成兩個世界。
秦嶺之中,山高坡陡,谷深流急,斷絕南北,為天下之大阻。
秦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峽谷,南坡山麓緩長,坡勢較緩。從關中往漢中、山南之地,自西向東,共有五條道路可行,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和藍武道。
其中藍武道通荊襄,途中又有小道,可至金、商。而其餘四道,均是通往漢中。
李世民要想進軍關中,打通連線巴蜀的道路,除非另修一條棧道,否則便只能從這四條道路想辦法。
很快李世民便放棄了後面三條路,選擇了走陳倉道。倒不是陳倉道比另外三條道更便捷,而是褒斜、儻駱、子午三道,都只連線漢中平原,且年久失修,艱險難行。要從這三條道走,需要越過漫長的山谷,再攻打漢中諸縣,難度實在太大。
尤其是子午道,艱險難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而走陳倉道,只要攻破散關和梁泉,便可以繞過漢中平原,從興州(略陽)境內的陳平道至後世的寧強大安驛接金牛道入川。雖然道路也難走,但金牛道這一段終歸是控制在李唐手中,還有其堂兄李孝恭率軍接應,比另外三道要好走的多。
李孝恭也是有本事,孤身如巴蜀,招降數州,今屯數千兵馬於興州,相當於在梁默、焦方威二人背後插上一把刀子。
梁、焦二人屢次出擊,皆沒有攻破興州。
二人在關隴世家的肚子裡,勢不在二人手中,雖有兵馬,但也難以折騰起來。
從陳倉到散關,不過四十里,盡在咫尺。
梁默也在此吞集重兵,堵塞道路。
左御衛擁兵兩萬多人,但跟關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梁默得到李世民在陳倉屯兵的訊息,對散關也不是很放心,親自領兵前來此地支援。
散關群山疊嶂,古木蓊鬱,兩側的山峰如臥牛,如奔馬,又像密不透風的天然屏障。梁默在此屯兵一萬五千人,盡是精銳。以散關的險要,就是來十萬人馬,也未必能破關。
梁默知道,李世民也知道。
所以李世民從一開始,就沒有準備以力破關。
這年頭,多少名師大將都是死在自己人的手中。
若是別的軍隊,李世民也沒什麼好辦法,畢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梁默的軍中,就另當別論。
首先梁默軍中,盡是關隴子弟兵。關隴各家,相互聯姻,打斷骨頭連著筋,相互的關係,自己都不一定能捋順。
關隴子弟兵,一思鄉,二念舊。
梁默撤退到河池之後,李唐不斷地派人拉攏軍中將領、士兵,分化瓦解軍隊計程車氣和戰鬥力。
若不是西秦、河北軍連續進攻關中,用不了一兩年,這支軍隊,怕是就要不戰而降了。
李世民率軍來到關前,像模像樣地打造攻城器具,做著攻城前的準備。
而實際上,李世民則命人攜帶金銀財寶,秘密潛入關中,去結聯左御衛的將領。左御衛軍中,有不少李唐長期聯絡的將領,現在是到了他們立功的時候。
此時西秦和河北大舉進攻關中,李唐政權已經是岌岌可危。可這些事情,位於河池郡的左御衛可是不清楚。
在不少人心中,李唐就是懸在他們頭頂上的一把刀,待在河池,註定是沒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