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東線戰場,威脅最大的不是潼關,不是同州,更不是藍田,而是並不起眼的龍門關。

在後世山西省河津市西北與陝西省韓城市交接的黃河峽谷出口處,便是大名鼎鼎的黃河龍門。傳說這裡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稱禹門。人們所說的“鯉魚跳龍門”就是指這裡。

黃河流經此地,破山巒而徑出,瀉千里而東流。兩岸均懸崖斷壁,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唯“神龍”可越。

龍門之地,在山西的一側是龍門縣,在陝西的一側是龍門關,大河兩側群山,謂之龍門山。

龍門之地,自古為晉、陝交通要隘,是兵家必爭之地。

當初李淵南下,被屈突通的主力擋在蒲坂,就是從龍門渡河,殺入關中的。

李淵當初親從此地過河,自然是知曉龍門的重要性。因此定鼎關中之後,便派遣堂弟李神符率領八千精銳屯於此地。

唐軍擁龍門天險,又有龍門關依靠,八千精銳,可擋十萬大軍。

李神符是李神通的親弟弟,素來謹慎,李唐入關中後賜封安吉郡公,也是李氏家族的一員重將。他來到龍門之後,便依靠龍門山、龍門關和南面的韓城縣構建防線,務求將隋軍擋在黃河以東。

黃明遠做出向關中進軍的決定之後,便命令虎威衛總管劉雲芳西進龍門,擇機渡河。

隋軍入關中的第一仗,就從龍門打起。

劉雲芳常在河東,對龍門地形很是瞭解。

龍門渡口,大河之水跨度數十丈。且目前季節是豐水期,黃濤滾滾,水流湍急,一瀉千里。非得大船不能渡河。

這倒是難不倒劉雲芳。

汾水從龍門縣匯入黃河,這大半年的時間,劉雲芳一直在龍門造船,得大船上百艘,一次性可渡上萬人。三萬大軍,一日便可渡河。

劉雲芳很自信,一旦虎威衛順利渡河,對面的唐軍絕不可擋。

不過想渡河很難。

黃河雖然很長,但因為黃河的特點,河水湍急,河流漩渦極多,河岸淤積,適合大規模渡河的地點並不多。

而這些地點,李神符都派遣軍隊就地防守,又修建了大量的灘塗、河岸陣地,日夜駐防,河岸之上,廣佈床弩、投石器,以為屏障。

李神符又在河岸後方,修建了三個營帳,各置兵千餘。一旦哪處陣地有隋軍渡河,這些軍隊便就近趕去支援。

如此嚴密的防守,隋軍若是強渡,必會造成極大的傷亡。

實際上當初李唐若不是佔了冬天的便宜,踏冰過河,也未必可以這麼順利進入關中。

當然劉雲芳也可以從北面繞道,但無論是晉西還是陝北,皆是交通不便,物資轉運也極其困難,對於利在速戰的隋軍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辦法。

於是劉雲芳想了一個好辦法。

既然唐軍兵少,而隋軍兵多,則儘可能的發揮隋軍兵多的優勢。

唐軍佈置的防禦很緊密,幾乎沒什麼缺陷。但越是如此,越導致一個問題,想要處處妥帖,就會使得兵力被攤薄開來。李神符既要防禦龍門關和韓城,又要防禦各處渡口,還設定了三個支援大營,這樣均攤下來,每處渡口的唐軍,根本沒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