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二人年紀差不多,剛開始他還自矜身份,覺得對方一介武夫,成了太守,著實不堪,但後來亦為張文遠手段折服,與之傾心相交。

張文遠被黃明遠調到幽州時,韋義節也調任祁縣令。李淵造反,他也從之,後來便成了虞州刺史。

張文遠在信中提及二人昔日交情,又言隋軍已經奪取河東,整個河東諸地,只剩下安邑等幾座孤城,勸韋義節勿有自誤,及時投降。

韋義節其實看不上李淵。

實際上世家大族子弟,除了瞭解李淵,與其相交的,還真多不喜歡李淵。概因李淵這些年為了麻痺楊廣,保全自身,偽裝成一個懦弱無能、阿諛奉承之輩,令世家子弟不齒。雖然現在李淵起兵造反,但一時半會,眾人還改不了這個看法。

其實這個時候,投降是最合適的,只是李淵已拿下關中,他若投降,對韋家終歸是個影響。

這時韋義節的幕僚便勸道:“今衛公佔據河北、河東,大勢已成。唐公雖入主關中,但潼關、蒲坂尚未佔領,隋軍可以隨時進入關中,唐公怕是不成啊。”

韋義節還沒有完全做出決定。這時虞州下轄的夏縣突然出現動亂,夏縣人呂崇茂殺死縣令,向隋軍投降。

從夏縣到安邑不到四十里,訊息傳播的很快。安邑內部很快生亂,雖然為韋義節撲滅,但帶來的影響卻是重大的。

河東一帶,民亂較少,勞役也不重,因此對隋朝向心力比較高。李唐起兵,本來身份就尷尬,再加上隋軍大局壓境,老百姓的倒向也就不用再多說。

這時正圍困蒲坂的獨孤恆恩,聽聞虞州被圍,派遣大軍呂紹宗從蒲坂前線救援安邑。大軍行到銀冶,正好遇到楊義琰。

雙方交戰,呂紹宗不敵,退回蒲坂。

此時韋義節再無半分僥倖之心。他密令心腹張倫誅殺掌握兵權的郡司馬可足渾定遠,然後開門向隋軍投降。

再見到張文遠,韋義節是百感交集。

“明府,數年不見,依舊風采不減。”

張文遠也拉著韋義節的手,給足了對方面子說道:“今日見義節,使我滿心歡喜,十座安邑城,不如你韋義節一人。”

於是任命韋義節為軍中長史。

韋義節見張文遠如此禮遇,也算滿意。

眼看隋軍威武雄壯,氣勢如虹,竟然有一種折服的感覺。而其幕僚更是讚道,衛公有如此之軍,天下只在囊中。

韋義節心中一動,便想起了自己的堂侄女韋珪。

韋氏與衛公的關係並不親密,此時若想結好衛公,最好的辦法便是聯姻。

韋義節的堂兄韋圓成早喪,彼時堂侄女韋珪尚在襁褓之中。家族之中,多對這個小侄女喜愛。可惜韋珪卻屢遭不幸,早年與大將軍李子雄之子李珉定婚,二人尚未成親,李子雄加入楊玄感叛軍,兵敗之後,全家被殺。年紀十五歲的韋珪尚未成婚便成了寡婦。

想想堂侄女的絕色,雖然已經二十歲了,但姿容端麗,儀態萬方,進退有度,德容俱佳,比之五姓女也不差分毫。

於是韋義節向張文遠提起此事,張文遠卻是有些尷尬,衛公的事他還管不了,但韋義節卻是興致勃勃,下足功夫,準備達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