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烈詢問的凌先生,此時正在前往江南的路上。

江都局勢的波詭雲譎,這位凌先生比旁人看得更清。雖然眼看局勢已經向著他希望的方向發展,可是他已經有些急不可耐了,所以他希望將時局再向前推上一把。

只是黃維揚的實力還是太弱,若想推動大局發展,還得依靠外力。

凌先生南來,是去見黃明襄的。

江都內部,勢力錯綜複雜,犬牙交錯,短期內很難改變實力對比。而在江都之外,最可能異峰突起,影響江都局勢的,便是身在江南的黃明襄。

江都、京口,一江之隔,數重天地。

當初平定了劉元進和朱燮之亂後,黃明襄便佔據了毗陵、吳郡、餘杭、遂安、東陽、建安、宣城七郡,成了半個江南王。

再之後黃明襄又平定汪華之亂,佔領新安郡。

丹陽郡太守元和去世之後,黃明襄趁機佔領了丹陽郡。

會稽郡虎牙郎將沈法興誅殺了虎賁郎將元祐,以會稽郡投降黃明襄。

再之後建安郡人鄭文雅、林寶護等眾三萬,陷永嘉郡,太守楊景祥死之。歐彥、管崇率部平之,遂定永嘉郡。

至此江東十一郡皆下,整個江東成了黃明遠又一個大後方,只是北方的改革沒傳到南方來而已。

凌先生很清楚,若想操縱江都的局勢,非得黃明襄這個江南王出手不可。

於是凌先生這才孤身南下,希望找黃明襄商議江都之事。

凌先生一個遊方道士,自是見不到大權在握的黃明襄,不過他有黃維揚的親筆書信為憑證,倒是順利入了吳郡的太守府。

這兩年黃明襄掌握江南大權,樣貌沒什麼變化,氣質倒是凌厲了不少。

黃明襄在正堂接見對方,倒是有些好奇侄兒的謀士親來,有何目的。

不過一見面,黃明襄有些愣神,隱隱約約有些認識對方,可是又想不起來什麼。待他拿出侄兒的那封信,仔仔細細看過,看到一個“凌”字,才瞬間想起對方的身份。

“凌敬先生,十六年不見,沒想到先生大變樣了,令襄一時竟沒能認出。”

這凌先生便是凌敬,當初因為擅作主張離開了黃明遠,兜兜轉轉,不知道他怎麼又投到黃維揚的帳下作幕僚了。

凌敬一身道袍,滿臉滄桑,跟當年年輕時的樣子相差太多。不過一身內斂的氣質,倒還是熟悉的感覺。

凌敬此時沒有被叫破身份的尷尬,反而施了一禮道:“難為六郎君還記得在下?”

黃明襄有些好奇道:“凌先生當初身為大兄的腹心謀士,卻無故離開,今日竟然又投到我這侄兒門下,真是讓人猜不透啊。”

黃明襄並不清楚當初凌敬為什麼離開。實際上他只是見過凌敬一面,若不是他記性好,甚至根本不識得對方。

凌敬面色如常地說道:“當初因為需要,在下離開主公,現在因為需要,在下又來到小郎君身邊。自始至終,敬都是在為衛公做事。”

黃明襄也不知道凌敬的話是真是假,不過他也沒多探尋。這些舊事,來日給兄長去一封信便知真偽,作不得假。

於是黃明襄便直截了當地問道:“那先生此來為何?”

凌敬眼睛閃著光芒,黝黑的面容泛著一層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