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臨走了之後,允忠思慮再三,不等天亮,便去見了倭軍統帥境部臣。百濟人和倭人加起來不到新羅人的一半,本就實力相差懸殊,他若是想反水成功,必須得獲得境部臣的支援。

其實境部臣也後悔沒勸阻推古天皇,最後蹚了這股渾水。雖說倭國和百濟關係親密,可說到底這也是樂浪半島諸國的鬥爭,跟他們倭國有什麼關係。

允忠來見境部臣,告知了他百濟投降大隋的事情,並請求他跟自己一同對付新羅。境部臣略一思索,便同意了允忠的請求。

在境部臣看來,此次幫著隋軍打新羅人,能夠緩解與大隋緊張的關係。

自來到樂浪半島以來,境部臣終於認知到大隋的強大,更為自己的無知而恐懼,唯恐因為支援百濟一事而引得大隋入侵。雖大隋和倭國相隔大海,但他也沒信心能擋住隋軍。

現在和百濟人一起歸順大隋,至少國中危機倒是消失了。而且倭國和新羅關係也不睦,打擊新羅對倭國也是好事。

到了第二日,倭軍和百濟軍一如既往地蟻附攻城。不過今日不同往日,這一次他們態度很是積極,一開戰便高呼著口號衝向了隋軍的城牆。然後雙方鏖戰,烽煙四起,整個城牆之上都是喊殺之聲。

也不知道戰了多久,百濟軍力竭,又“呼啦啦”地退了下來。之後連續數次衝鋒,百濟軍始終未能功上城頭,直到傍晚,才結束了一日的戰鬥。

今日的戰鬥百濟人出了老大力,雖然沒什麼戰果,但允忠上報傷亡八百餘人。這麼大的傷亡,金龍春也就沒好再說什麼,反而好言撫慰了允忠一番。

雖然一直逼迫百濟人,但金龍春也怕真把百濟人給逼急了,生出亂子來。

允忠在新羅營中,不悲不喜。但離開新羅大營,心中卻是樂開了花。

其實今日一戰,看似聲勢浩大,其實是雷聲大、雨點小。雙方有模有樣地打了一場,似乎傷亡很大,都成屍山血海,其實都是唬人的。

隋軍和百濟軍跟演戲一般,就在新羅人面前上演了一場大戲。

之後數日,百濟人和隋軍彷彿有了默契,每日都是鼓聲瞧得震天響,煙塵弄得瀰漫不散,但真正的戰鬥情況,新羅人根本不清楚。

其實金龍春不是沒感覺蹊蹺,畢竟這個幾日允忠態度出奇的好,攻城的時候,一改往日拖拉的樣子。

但這幾日允忠的態度怎麼這麼端正,他沒看出有什麼問題,又總不能質疑百濟軍為何用心,只得暗暗讓人觀察,卻沒法言語。

後來連續觀察幾日,金龍春始終沒發現什麼異常,也只得認為自己是多心了。

隋軍與百濟軍演了五六日戲,到了五月二十七日夜裡,在允忠的翹首以盼中,王孝臨終於再次來到允忠的軍營,並捎來了隋軍的命令。

隋軍命令允忠率領百濟軍於明日三更突襲新羅大營,而隋軍會從東面、北面兩路夾攻,雙方合圍新羅人於朝鮮城下。

允忠看了一下命令,便覺得不對勁。

不是百濟軍配合隋軍合圍新羅人嗎,怎麼成了百濟軍打主力了?

按照隋軍的安排,他們和倭人將打前陣,負責消耗和牽制新羅人,而隋軍在後面撿桃子。新羅人實力強悍,且比他們多出一倍,與他們硬拼,其傷亡必定不會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