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兩個大王(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隋對高句麗舊地,尤其是薩水以南的地區的統治,一直都不安穩。最大的問題便是沒有遷移當地的百姓,而大隋在當地又沒有什麼統治基礎。
歷史上唐朝遷移了數十萬高句麗人,各地的反叛尚且此起彼伏,更何況今日。
高句麗人共計有三四百萬,薩水以南也得有一二百萬。雖然與大隋交戰時,高句麗多次大敗,青壯銳減,但畢竟人口基數在那裡,高句麗復國組織混跡其中,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源都很充沛。
大隋雖然看似佔領了高句麗大部,但對於很多城池,大隋只是名義上佔領,根本無力控制。很多城池皆是朝三暮四,在大隋和高句麗復國組織之間來回橫跳。因此每每高句麗復國組織一稍微起勢,便有無數城池響應,造成更大的波動。
在靠近西海岸的地方情況稍微好一些,比較此地以平原為主,隋軍控制力強。但朝鮮城往東皆是丘陵地帶,山林密佈,城池眾多,這裡到處都是高句麗復國組織,讓大隋苦不堪言。
此時原高句麗境內的復國組織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部便是高寶藏的報德軍。
一部是淵太祚的兒子淵什彌、所夫孫統領的太白山軍,分佈在整個高句麗的北部徒太山一帶和鴨淥水上游。
最後一支便是以單單大領為活動中心,活躍在整個樂浪半島北部的武裝力量。這支勢力分作幾十股軍隊,名義上領頭的是高元的庶子高任男,主要領導人包括豆方婁、溫沙門等高句麗舊將。
高任男自稱是高元的庶子,真假不好說,不過掛著個王子的名頭,倒是管用。
原本高任男等人不敵隋軍,屢戰屢敗,一直苟且在單單大領。報德軍攻打鐵原,整個樂浪半島局勢大變,朝鮮城的隋軍也疲於應付,終於讓高任男等人尋到機會。
高任男和豆方婁等人率領四千多臨時集結的部隊,包圍了鏤方縣城。
因為鏤方縣是連線嶺東、嶺西的要地,也是隋軍從朝鮮城到不而城、沃沮城最近的道路樞紐,所以隋軍在此屯兵五百。
駐守鏤方的縣令名孫旋,原本是軍中的一名鷹揚司馬。
鏤方之地,本就高句麗餘孽眾多。他在此地主要任務便是收稅和剿匪,因此鏤方城的防禦倒也嚴密。
城外的高句麗餘孽圍城,孫旋幾次打敗了敵軍的攻擊,甚至還親率百餘名士兵突襲賊軍大營,斬首上百。
本來鏤方城面對群賊,應該固若金湯,但奈何高句麗餘孽太多,城中大戶不少人都心向高句麗。
在城中大戶李氏的帶領下,不少大家族參與其中,發動暴亂。隋軍在城中腹背受敵,內憂外患之後,孫璇決定放棄鏤方城,率軍突圍。
高任男佔領鏤方城之後,其勢大勝,四方響應的人馬更是紛紛來投,頗有一番勝景。
此時高句麗復國組織也對隋軍展開了激烈的報復,原本投靠隋軍之人,凡落到高句麗復國組織的,紛紛被殺,而隋軍被俘虜的官員和將領、士兵,也俱被這群人虐殺。
豆方婁更是建議高任男盡誅殺與隋軍有聯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