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選擇交還兵權,還有他什麼事。這次交了兵權,下次不知道啥時候還會再有。雖然是他嚇退的李密,但只有掌握兵權,才能掌握話語權。

於是段達直接下令,盡起三軍,追擊瓦崗盜匪。

這時在段達軍中監軍的檢校民部尚書韋津有些擔心此事是李密的規矩,建議段達可先派人查探情況,再決定是否出兵。

但此事為段達所拒絕。

夜長夢多,誰知道越王和東都小朝廷會不會見好就收。

“韋尚書莫憂,今賊膽已喪,正是我軍破敵的好機會。若是讓瓦崗逆賊逃脫,則再想找這樣的良機就難了。這群賊匪最擅肆虐各地,襲擾諸縣,宜速破之。”

韋津聽後,也只得同意。

韋津是個文官,雖是監軍,但在軍事上並沒有多大話語權。這時代的監軍還沒到宋朝以後那樣權重。監軍監的是主將的忠誠和戰鬥的真實性,無權插手具體指揮。

段達鬥志昂揚,引兵出城,其麾下諸將高毗、劉長林等人沒有一個勸阻的。段達的想法和他們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樣的選擇。

七萬隋軍雄赳赳、氣昂昂地往東而去,彷彿須臾之間,就能盡破賊匪。然而段達不清楚的是,他在算計李密,李密也在算計他。

李密撤軍,也給了段達兩個選擇。他很清楚段達會做什麼樣選擇。

段達依靠堅城,以逸待勞,若是雙方在洛陽城外大戰,對方可以隨時得到洛陽城內的支援。且雙方兵力相差懸殊,魏軍勝之不易。

但他選擇主動撤退,只要段達心中有其它念頭,必然會選擇點兵追擊。只要段達離開洛陽城,戰場的主動權便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

從洛陽往東,地形複雜,有河溝、山澗,魏軍可以隨時隨地伏擊對方。

不出意外,魏軍東逃,段達率軍急追,終於在偃師城西面中了李密的埋伏。

李密軍隊數量不如段達,因此李密很清楚,要速破其中軍,摧毀段達的指揮中心,才能破敵。

於是李密將軍隊分成八部,設八面埋伏之計,又作疑兵之計,將三萬人的軍隊偽裝的跟三十萬人一般。

等到段達所部進入埋伏圈,李密下令各部分從數個方向殺出,一齊猛攻段達中軍。

段達所部措不及防,被魏軍打得暈頭轉向。段達指揮能力較之李密差了許多,這個時候,根本無力約束部隊,組織抵抗。

而且段達所部雖然號稱七萬,但實際數量不過四五萬人,且各部統屬混亂,很多軍隊段達連主將、副將是誰都分不清,趕鴨子上架,如何能指揮好部隊。

很快隋軍大敗,各部潰亂,段達和高毗等人也狼狽而逃。等到段達等人逃回洛陽城中,七萬大軍只剩下一萬多人,且軍心低落,膽氣大喪。

李密遂趁機再次攻打回洛倉、偃師、金墉城等地,準備徹底掃清洛陽城的外圍屏障。